“我与圕人堂:11年同行,有趣有味有力量”主题征文选刊
圕人堂是我打捞到的一条锦鲤 ——写在圕人堂11周年
作者:李存霞
一个草根QQ群,完全由志愿者运营,居然活跃了11年,让近3000同人受益。特别是想到那些无疾而终的闺蜜群、同学群……就觉得它更难能可贵。
与圕人堂结缘,偶遇吗?可以这么说。馆里获批中科协的学风涵养办公室项目,我检索资料时,读到图谋(王老师)的博客,才有机会向他索要圕人堂的QQ号。预谋吗?可能更准确。因为半路出家,近2、3年,兴趣才转向图书馆。于是,开始疯狂搜寻同人社团。从热恋的微信,到冷落的QQ,一遍遍过筛子后,圕人堂是我打捞到的一条锦鲤。
入驻圕人堂一年多,我基本处于潜水状态,只在面临淘汰的时刻,才浮出水面。实际上,去圕人堂打卡,是我每天生活的必选项。工作时偶尔摸鱼,也会溜进去扮演吃瓜群众。之所以成为它的迷妹,是因为这里有一众情、趣、才兼备的图书馆人。
这是一个体察图书馆工作甘苦的绝佳窗口。来自公共馆、高校馆的同人,时不时就拿出这个话题,酣畅淋漓地聊一番。法定节假日加班、夜班值守至午夜、给外包擦屁股累到吐血……发牢骚、倒怨气时,有人懂,有人疼。工作稳定、浸润书香、饿不着、撑不死的薪资……找确幸、觅价值,抚人慰己。对图书馆工作的高度认同,进而产生的共情,把我们凝聚在一起。
群里围绕“值班制度”进行过多次讨论。有时是管理人员,想借它山之石,解燃眉之急。有时是一线人员,主动出击,改变困境。那些有担当、肯作为的同人,令人敬佩!那些制度设计更加人性化的单位,令人羡慕!尽管大多数人只是围观,但是,一线馆员带着温度的分享,能不让屏幕后的我们怦然心动吗?
这是一个有情怀的图人聚落。他们关心图书馆的发展和命运,AI的突飞猛进,不断在群里激起滔天巨浪。欢呼、质疑;拥抱、拒绝;激进、审慎;虽观点不一,但皆有启发。回顾历史,收音机、电影、电视机……每次新技术的普及,都会触动图书馆人敏感的神经,危机论随之上演。可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图书馆依然坚强地屹立在地球上。由此看来,每次恐慌,都在孕育崭新的生机。
以情为底色,以趣为灵魂的圕人堂,充斥着有趣的灵魂。结庐闹市,享采菊东篱的悠游,有木木贝老师在。安于牛马的日常,放逐旷野的假期,麦子老师可以算一个。传统的琴棋书画、新潮的骑行摄影……十八般武艺,图书馆人样样精通。
印象深刻的有biochem老师。从聊天内容推测,他/她是医学专业的二级教授,在云贵高原某地扶贫。窃以为在专业细分闻名的医学界,biochem教授绝对属于例外。他/她涉足的领域之广,颠覆了我的既有认知。据说,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中世纪的博物家就已销声匿迹。所谓的学富五车,只是恭维他人的学术造诣。然而,就圕人堂观之,此言差矣!凡是欣赏过biochem教授摄影作品的群友,大概不否认我的谬见。
国内有代表,国外也不乏典型。定居美国的麦子,为同行带来了国际经验和异域风光。他们的剔旧工作,独辟蹊径,为我们打开了另外一扇窗。而且,他的欧洲之旅,北美之行,把世界名馆的建筑艺术、历史雕塑的美轮美奂,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给我们。自然、历史与艺术,这些修为成就了图书馆人儒雅、审美,又不失松弛、愉悦的生活方式。
以搭建图书馆人交流平台为旨归的圕人堂,聚焦于理论探索和业务创新。阅读推广、图书采访、AI应用、管理服务……囊括了图书馆领域的热点、焦点,尽显成员的才干。在这里,学术大咖与业务精英齐聚一堂。仰望资深前辈,新晋天才的成就,既是鞭策,也是动力。
群里就馆员要不要做科研开过火。正方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而且坚持学术无门槛,肯定一线馆员的研究价值。反方则对以服务读者为主业的图书馆员写论文提出疑义。认为没有系统训练的馆员从事研究,属于瞎折腾、得不偿失。当然,大家都明白,这种义愤之言,不过是对全民科研怪像的批判。
文献建设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由此凸现了采编的重要。现在,大多数馆把这项工作委托给了书商,造成图书采购良莠不齐,亟需的文献,中标公司不予配备,夹带的私货,采购单位无法拒收。对此,群员各种吐槽,但又无力回天。至于编目套录国图或CALIS数据形成的舛误,比比皆是。不仅增加了数据溯源的难度,而且制造出大量冗余工作。
11岁的圕人堂,应该记住、值得留念的远不止于此。挂一漏万,以此致敬。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48744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