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按:“散落一地的回忆”微信公众号5月6日发布长篇原创推文《非专业领导治馆,利也?弊也?》。该文作者曾长期担任高校图书馆领导职务,属于专业领导治馆。该文作者的观察与思考,可以说是肺腑之言,与相关理论与实践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图谋摘编自:散落一地的回忆.非专业领导治馆,利也?弊也?.https://mp.weixin.qq.com/s/VsEHaUUV_tqhYA6BS_AJgw
近几年,受大形势的影响,高校图书馆换届比较频繁,馆领导更换如走马灯一般,来了走了,走了又来了,换了一茬又一茬,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频繁的换届中,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专业人员轮到了图书馆以外不相关的岗位上,同时非图书馆学专业的领导主动或被动地来到图书馆,有些是临近退休,有些是情非得已。非专业领导来到图书馆,可能会对图书馆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服务质量造成多方面的变化。
非专业领导治馆,何弊也?专业规划不足,发展缺乏可持续性;管理理念淡漠,服务难以保证;专业决策模糊,影响工作进程;服务功能弱化,用户需求脱节;管理连续性裂痕,战略规划短视; 馆员专业认同感下降,人才流失加快;行业沟通与合作不畅;学术合作与外部协同能力弱化;动摇图书馆的学术公信力。
非专业领导治馆,何利也?带来多元管理视角;创新管理思维;促进跨领域合作;增强适应能力;破思维定势。
面对这些问题,如何破局?任职资格制度化;建立“双馆长”机制;强化馆员自治。
任何的利和弊都是相对的,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非专业领导治馆,只要沉心亲近图书馆,充分融入图书馆事业,真正为职工和读者利益着想,主动参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以及行业组织活动,就可以化弊为利。如果躺平,无所事事,“坐吃山空”,即便是本土专业化的馆长,利亦即弊。那么,非专业领导如何亲近图书馆?走进图书馆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热爱图书馆事业;第二重:侧重于图书馆事业;第三重:醉心于图书馆事业。
结语:高校图书馆的专业化管理需要长期积累,频繁更换非专业馆长如同“不断更换不熟悉航线的船长”,可能导致图书馆偏离“知识服务”的本质航道。唯有尊重学科规律、保障管理的连续性,才能实现图书馆从“文献仓库”向“学术创新引擎”的转型。
作者简介:郭鸿昌,研究馆员。199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图书馆学系,同年入职河南大学,历任图书馆采访部副主任、主任、副馆长、馆长等,现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组织员。同时兼任教育部高校图工委委员,河南省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河南高校图工常务委员、副秘书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大学生阅读推广委员会委员。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在《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杂志》、《图书馆论坛》等核心期刊发文20余篇,出版专著9部,主持省部科研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信息来源:https://hdxc.henu.edu.cn/info/1025/1057.htm)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48489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