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云
读书心事 精选
2025-5-4 10:56
阅读:722

      孔夫子“五十而知天命”,有一种解读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我不清楚这种解读是否正确或准确。作为凡夫俗子的我,心事重重,困惑重重。“读书“两字在个人的生命中很重要。自认为是凭借读书改变命运者之一。我在山村出生与成长,六岁开始上小学一年级。在1980年代初,我成长的环境没有幼儿园的概念,直接“发蒙”。我记得有很强的仪式感,开学那天,母亲装灯、敬香、祈祷,印象中祈祷词有“步步高升”。我们家可以说有读书的基因,爷爷那一代没落,往上若干代都是读书人。特殊年代的特殊机缘,爷爷娶了奶奶,奶奶是秀才女儿。父亲1962年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教书42年后退休。母亲没上过学,耳濡目染,亦格外重视读书,期待我这一辈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心想事成了,我大学毕业后进入高校工作,且已“正高”了。

      读书对我来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念,且“自信“不足“他信”凑。很大程度上,与成长环境有关。我从不认为我会读书,或读书读得有多好,较长一段时期,甚至有几分“自卑“。我高中阶段,接触到一位比我年龄稍大一点在复读的同学。他与我同租住一家人家。他的自律自强自信,气场很足。作息很规律,每天坚持晨练。我曾在他的房间读到他的日记,里边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没有高官的父母,富贵的亲友,但我有的是勤奋。”他于1990年代初考上了武汉大学,这是很优秀的。也是很励志的,此后多年,我在努力学习与模仿。

       读书读什么?读书为了什么?读书有什么用?不同年龄段的感知与认知大不同,涉及的变量实在多。当前读书的条件,相对来说好得多。古今中外的书,多得读不完。我自身买的纸本书,也有数千册,好多书实际没怎么读,或者说没读进去。读书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此外,还得看福气和运气。读书不大可能做到随心所欲,需要有所取舍。功利性读书,是始终相伴相随的。为了升学、为了工作、为了科研、为了健康、为了休闲……完全意义上的啥也不图,不大可能。到了五十岁这个年龄,健康方面亦受到许多制约,身体各个器官,或多或少存在显性或隐性问题。我当前试图坚持日行一万步坚持一段时间,我感觉还是比较吃力的,这意味着每天需要抽出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做这事。有人边散步边听书,我没有尝试,因为我的耳朵本身有毛病(慢性中耳炎),我很少戴耳机。长时间读书,眼睛也不舒服。自我感觉,想读书、愿读书,也算是一直在读书,但读得远远不够,总感觉心底不踏实。

     读书到底为了什么?似乎越来越困惑。读书与写作,密不可分。至少对我个人来说,读书不写作或者说不是为了写作,感觉“亏了“,期待读有所得、读有所获、读有感悟,且需要读有所行——留痕。科技的进步,让书的载体发生了系列变革,读书方法乃至读书目的也在变革。当前,生成式AI琳琅满目,我粗略体验过数种,多少令我焦虑。好些内容,似乎是白读了,但也确实是不能尽信,几乎所有生成式AI均会提醒“内容由AI生成,无法确保真实准确,仅供参考”。写作方面,生成式AI真能干,而且越来越能干,我承认,与生成式AI相比,我的写作能力越来越“自惭形秽“。

      读书心事,如清茶一盏,细品之下,滋味万千。它既是知识的沉淀,也是心灵的独白,让人在字句间寻觅共鸣,于篇章中安放思绪。读书心事是灵魂与灵魂的相遇,是孤独与孤独的相拥。在墨香与纸页的摩挲中,试图学会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对话。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48443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