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酒店临近湖边,沿着湖边散步会看到有好些钓鱼者。有年长者,也有年轻者。钓鱼的装备,多种多样。有时会好奇,想看看他们的渔获如何?在傍晚时分,看到一位的水箱里有好些小泥鳅,没有鱼?小泥鳅是怎么来的?难道是作为钓饵?不明白……第二天早上,有幸看到一位钓上鱼前后过程。
时间为早上7点左右。路过一区域,已有3-5位钓鱼者,有的已布置好钓点,坐等鱼儿上钩。有的正在使用“智能遥控钓鱼船”布置钓点。其中有位钓鱼者中鱼了,开始收吊线,另一头老远老远,我借助手机相机放大十倍尚不清楚吊钩那头在什么位置。一旁另有人准备抄网帮忙抄鱼,另有人凑上前“围观”,有的同我一样是纯粹的“过客”,有的可能是“钓友”。有人说这鱼可能有十几斤,可能是根据钓鱼者遛鱼的形态判断,因为根本见不到鱼。
待看到鱼,抄网抄鱼,这鱼确实不小。钓鱼者熟练地取钩。我刚开始以为这鱼是花鲢,看着不像,随口问了一句这鱼是什么鱼,告知是白鲢,顺道问了一下这鱼大概值多少钱,告知为8-10元一斤,这鱼品质好,值100多元。钓鱼者实际称重了,9.6斤。称重过后,鱼并不是入钓箱或网兜,而是将鱼从鱼头串好,将鱼重新放回湖中,另一头拴在河岸的树桩上。放好鱼,重新给钓钩装饵料并使用智能遥控钓鱼船将饵料和钓钩放到数百米之外的钓点。真的是“放长线钓大鱼”,整个操作是比较流畅的。可能因为钓鱼者获得今日首鱼后有点兴奋,小船上的电源按钮没打开,岸上遥控时没响应,重新踩着湖岸石头打开小船上的按钮再回岸上操控。我之前未见过这样的操作。还比较好奇的是,钓点附近,实际有多根钓竿,他们如何做到互不纠缠、互不干扰?
我联想到,所在小区临近的盐河,有不少垂钓者,使用的装备多种多样。有一次见到一位,手持钓竿者,一甩钓钩甩到河中央。我从未见过能甩那么远,跑近一看,居然有数码显示屏,显示的居然是水温等数据,倒没看到显示有鱼。好像这位不是钓鱼者,我看到他较为频繁的沿河抛甩,似乎在做水文监测。我特地检索了一下,多次调整了检索词,发现其使用的装备大概率叫“可视鱼竿”。(可视鱼竿,竿上有视频装置,如手机一样的屏幕,达到可视鱼竿,一般都说探鱼器,由于探鱼器的电缆线比较粗,可以观察地形,鱼群等等,使用它钓鱼,就不是很现实,必须到达适合直接钓鱼的才叫可视鱼竿。)
智能遥控钓鱼船是在传统钓鱼方式的基础上,将高科技和智能化技术融入到钓鱼活动中。科技应用无孔不入,诸多方面刷新了、甚至颠覆了感知与认知。我留意到配套设施也发生了系列变化。比如钓饵,五颜六色的小方块,我刚开始以为是泡沫塑料,实际是不同口味的商品化饵料。
科技融入生活,科技改变生活。智能设备设施层出不穷,自身接触过的非常有限,简略记叙。
延伸阅读:
智能遥控钓鱼船是在传统钓鱼方式的基础上,将高科技和智能化技术融入到钓鱼活动中。这种全新的钓鱼方式可将鱼饵和鱼钩带到湖泊的深处实施钓鱼或打窝,它集休闲和娱乐于一体,往往会给钓鱼爱好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受到广大钓鱼爱好者的喜爱。
智能遥控钓鱼打窝船装配有电子罗盘,GPS卫星定位系统,声纳式鱼探仪,全数字双向无线通信系统,通过这些高科技的装备可有效地防止船在行驶中的偏航,清楚地了解垂钓地点的河床地貌、水深、水温和鱼情;用GPS设置好出发地和目的地,可重复准确地将船自动导航行驶到多个目的地和返回出发地,并能精确计算船行驶的直线距离和实际行驶时间,当接收信号弱时,船会自动掉头返回到有信号的区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48258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