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连云港市委员会编《向海图强逐梦行——纪念连云港沿海开放四十年史料专辑》。连云港市政协主席所作序言中有“当我们翻开历史的长卷,连云港沿海开放四十年的壮丽篇章徐徐展开,无数的奋斗、拼搏与变革交织成一首激昂的时代交响曲。”“在这四十年里,每一个连云港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创造者。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书写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用自己的亲见亲闻,记录了这座城市的成长与变迁。这些故事和记忆,不仅是个人的宝贵财富,更是连云港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生动写照。”后记中有“我们感谢每一位作者。你们以亲身经历为笔,亲眼所见为墨,亲耳所闻为色彩,绘制出一幅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生动还原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你们的每一段回忆,都是连云港沿海开放历程中无比鲜活的片段,是这座城市精神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交响壮歌。”
笔者读了这本书(据悉,当前为书稿,后期将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感知与认知得到了大幅提升。书中作者,大多为连云港市各行各业之“翘楚”(多为所在机构主要领导),比如,笔者所在机构是宁晓明校长。宁校长撰写了《向海而生的江苏海洋大学》,以“荒滩起步的港城第一所本科院校”“中国第七所、全省唯一海洋大学”“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呼之欲出”为小标题再现了”港城高等教育极不平凡、殊为不易的发展历程“。江苏海洋大学是江苏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前身是1985年创办的淮海大学(筹),1989年教育部批复为淮海工学院。1998年至2002年,均具有40年以上办学历史的原江苏盐业学校、连云港水产学校和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淮海工学院。2019年6月,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2013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7月,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4年7月,学校获批首批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信息来源:学校简介.https://www.jou.edu.cn/xxgk/xxjj.htm )
笔者作为草根,算是”象牙塔“内的一分子,简单回顾一下自身与连云港的故事。我是1999年8月到连云港报到的。当年我选择连云港多少有点”草率 “,或许算是冥冥中的一种机缘。当年找工作,我的重心在高校,实际到江西一家高校面试过(先到图书馆,后到学报编辑部),由于特殊原因,我被拒掉了(或者说”挤掉了“)。偶然发现了淮海工学院的招聘信息,与人事处工作人员邮件联系,出乎意料地顺利,很快就签了就业协议。印象中,当时有政策,需要在5月份之前签就业协议,否则打回原籍。签过协议不久,另外江苏另外一家高校上门招聘,而且负责招聘的老师到我们宿舍,当时建议我毁约,说是连云港不如他们那((江苏另一地级市))发展好。我没有心动,因为至少当时在我的心目中,连云港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应该是有发展前景的。待我报到时,我来到连云港真有一种到家的感觉,依山傍水。山是云台山,水是盐河水。学校围墙外是水稻田,学校围墙内有不少水塘和芦苇。感觉格外亲切。当时,学校的教学主楼正在建设中,是连云港市内屈指可数的高楼(13层)。学校刚通过本科办学水平评估不久。学校洋溢在喜悦之中,我特别能理解这种喜悦,因为我自身亲历了母校参与评估的经历(上学期间,在校报作学生记者、学生编辑3年)。
时序流转,岁月更迭。今年是我在连云港生活第26个年头。近期,笔者以“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获得者”身份注册了连云港市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学生时代,我的座右铭为:”积极进取,愈挫愈奋,凡事干则有成。“可谓豪情满怀。港城一直在感恩奋进,认真书写新时代的“西游记”,具有”昂扬’敢问路在何方‘的勇气锐气,鼓足’斗罢艰险再出发‘的拼劲韧劲,坚定‘踏平坎坷成大道’的信心决心”。自认为个人信念与一座城的信念是高度契合的,因此,受益匪浅。连云港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目前开展了15届评奖)申报或许算是个人与连云港市较为持久的互动。我从2011年的第十届开始参与(获二等奖),先后参与了6次(其中5次获奖,2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我参与过多次所在市“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申报,分别于2014年7月、2021年2月入选过两次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我申报的均是第二层次(因为符合申报条件)。
山容海纳,港城佑我。饮水思源,踔厉奋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47015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