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云
孙清玉:高校图书馆与院系共建“中央厨房”式虚拟教研室模式
2024-11-13 18:33
阅读:1092

圕人堂文摘

图谋摘编自:孙清玉,梁美宏,刘宇琳.基于高校图书馆的“中央厨房”式虚拟教研室建设模式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4,42(05):55-63.

     《大学图书馆学报》2024年第5期刊发孙清玉等《基于高校图书馆的“中央厨房”式虚拟教研室建设模式研究》。虚拟教研室作为开放科学环境下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探索,带来高校教学科研模式的变革。高校图书馆应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支撑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运营,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与服务拓展。文章基于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服务与空间,探讨虚拟教研室构建中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定位及功能设置,提出建设基于高校图书馆的具备融合开放互联、虚实融通、资源共享特点的“中央厨房”式虚拟教研室,在助力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创新、促进教学模式变革与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提升图书馆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参与度。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23年工作要点中提出:探索推进未来学习中心试点,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整合学校各类学习资源,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支撑学习方式变革的新型基层学习组织。这一指导意见为高校图书馆参与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指明方向。协同构建虚拟教研室是图书馆服务的延伸,也是图书馆服务教学科研的重要抓手。

     “中央厨房”作为一种运营模式起源于餐饮业,旨在通过集购集产、统一配送,提高工业化标准化水平。有效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提升效益。近年来“中央厨房”模式主要应用于媒体领域,媒体通过“中央厨房”式的采编流程再造,形成内容集约化生产,提高新闻内容生产和分发传播效率,具有整合资源、聚合传播的优势;高校图书馆协同建设的虚拟教研室运行特征、组织架构与“中央厨房”应用于社会媒体的组织架构、传播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事实上已有研究将“中央厨房”机制引入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体系,探讨“中央厨房”机制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体系的组织机构设置、服务机制和激励制度的改革创新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借鉴主流媒体应用“中央厨房”模式的成功经验,把“中央厨房”模式引入虚拟教研室构建,通过“多院融合、集中采集、多渠道传播”,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满足不同教研需求,最大限度实现虚拟教研室功能的有效延伸与效益最优。高校图书馆与院系以虚拟教研室品牌建设为核心,协同建立资源集成平台,共创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形成线上线下多渠道同步平台资源,进而联合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的跨地区、跨学校参与,通过教学指导、合作授课等方式,实现名师资源共享,有效解决教学科研理论与实践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基于高校已有的线上共享课程资源,按学科门类、资源类别协同共建教学资源包,并根据版权要求设置公开共用、分级选用等权限,在虚拟教研室平台发布,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有鉴于此,立足高等教育教学目标,依据开放科学基本理念、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等,本研究提出基于高校图书馆的“中央厨房”式虚拟教研室构建框架(见图1,略),探索高校图书馆在虚拟教研室构建中的运行规律及其体系架构。

        一、理论依据讨论。智慧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有了新的变革需求,虚拟教研室是教育部重点推出的新型基层学习组织,是在教育教学基本功能基础上的创新拓展,其有效建设与利用,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实践工作之一。开放科学的理念是推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自由、合作资源与成果开放共享的有效理论依据,基于开放科学理念构建“中央厨房”式虚拟教研室,能够促进高校教学内容共建共享、师生自由交流合作,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发展。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保存与管理的专门机构,在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有着系统理论与成熟实践,图书馆基于资源建设相关理论与院系共建“中央厨房”式虚拟教研室,能够提高虚拟教研室建设质量,更好发挥虚拟教研室功能。

       二、功能定位分析。基于高校图书馆的“中央厨房”式虚拟教研室,其建设主体与运行主体除了图书馆以外,还包含院系、职能管理部门、相关企业等,不同于以院系为主的单一建设主体的虚拟教研室,“中央厨房”式虚拟教研室在内容策划、生产、组织、传播、教育等方面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定位。(1)内容策划。“中央厨房”统筹发挥集约效率。高校图书馆等建设主体可以通过热点线索和选题共享,共同商定并明确虚拟教研室的内容策划,避免对同一主题内容资源的多头无序建设。通过集成各类资源(包括师资队伍、知识资源、学习工具等),实现资源集中规划,从而降低内容成本,提升整体教研效率。(2)内容生产。“中央厨房”聚合产生规模效益。高校图书馆提供统一虚拟教研室空间、智能教研平台,将集成的学术资源在平台上实现打通使用,建设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教学教研素材、教学教研成果案例、教师培训资源等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建设,聚合高质量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集约化生产高质量教学科研内容。(3)内容传播。“中央厨房”协同产生放大效应。基于高校图书馆的“中央厨房”式虚拟教研室,除了在内容策划、内容生产的统筹集成、集约生产外,在内容传播上也有其优势。例如高校图书馆、院系、管理职能部门等运行主体通过多渠道、全媒体发布内容,不仅能够有效扩大传播覆盖面,各种传播手段融合使用,也能更好提升受众体验、提高传播效果。通过统一的服务方式手段、知识输出平台、规范化评价体系,实现虚拟教研室内容有效传播与利用。

       三、“中央厨房”式虚拟教研室的构建原则。(1) 交叉融合性原则。虚拟教研室使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在同一平台实现协同合作,有利于改善高校部分学科专业师资配置不均、学术团队结构不良等问题,可以让教研工作更加动态、开放,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交叉融合原则,是构建虚拟教研室的首要指导原则,通过运用各种行政手段和利益共享驱动,形成稳定的协作机制,可以有效调动和整合相关教学和科研资源,构建更加开放、平等的教学科研生态系统。跨地域、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的教研模式,能够有效推动高校之间、学科之间、研究团队之间优势互补,有利于针对特定学科或专业或研究主题,合作创建系列精品教学资源、优秀教学案例等,有效促进不同院校之间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2)前瞻研究原则。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应当具有技术前瞻性与理念前瞻性,当前技术迅猛发展,建设主体应当敏锐洞察、积极追踪最新的前沿技术,并有意识去思考新技术在虚拟教研室中的应用,关注新技术带来的教育教学共性需求,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关注开放科学、开放教育、开放获取等方面的热点前沿理论,支撑虚拟教研室建设与发展;此外,虚拟教研室应瞄准高等教育前沿性问题开展探索性研究,通过跨学科、跨团队的深度合作,基于教学实践,不断优化迭代现有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新理论新技术赋能新时代的学习和科研。(3) 动态建设原则。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和完善,既是为了解决特定的研究或教学问题而开展,具有因时性,同时它也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全新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建设阶段和建设主体等客观情况,动态调整建设目标、模式、形式等,并无固定模式可循,因此坚持动态性原则是另一项重要的建设原则。基于高校图书馆的“中央厨房”式虚拟教研室,在建设中还应当注重人、财、物等资源的共建共享,包括馆员、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教学资源、馆藏资源等多方面的资源合理配置。

      随着在线工具与平台资源的不断完善,开放科学以在线工具和资源平台为支撑,利用与其相匹配的评估、教育、补充计量以及开源等方式,通过信息技术应用等途径,促进知识的创新和传播。在开放科学与开放教育环境下,基于高校图书馆的“中央厨房”式虚拟教研室建设模式研究,是图书馆协同院系、管理部门、企业等不同主体赋能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创新,是促进跨学科、跨时空、跨地域教育教学的科学手段,是图书馆服务育人、融入高校教学科研的新方向,未来将结合实际情况,在实践中进一步促进基于图书馆的虚拟教研室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45989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