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云
关于科研合作作者贡献分配方法的思考 精选
2024-9-27 09:15
阅读:5479

    关于科研合作,韩健先生认为“不合作,一事无成;合作了,科研才能加速进行,互惠共赢。”(见: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482675.html)科研合作的重要性较好地达成了共识。科研合作带来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作者贡献分配方法。作为一名高校图书馆工作者,有所观察与思考,稍事梳理。

    学术评价与分析服务,主要是基于文献计量学、引文分析法等测度机构或学者个人的学术影响力。较有影响力的学术评价与分析产品与服务,各自有自己的测度(计算)方法,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同的分配方法,结果不同甚至有可能迥异。大学排名、学科评估、各种学术影响力排行榜等等,关注度甚高,争议也较大,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科研合作作者贡献分配方法不同,统计分析的结果不同。

    通常情况下,各高校制定有“科研工作量核算办法”“科研业绩核算办法”“科研成果积分办法”,这方面的政策文本是不断修订的,因为不同时间节点,目标任务有所不同。这方面的政策文本对于科研合作作者贡献分配方法,或多或少有所涉及。

    科研合作有多种类型,有的是科研项目合作、科研成果奖合作、科研成果(论文、图书、专利等)合作。论文类科研合作情形较为复杂,有的涉及多个机构、多个作者,“多个”多的有数千(据悉,一篇论文有8778位作者,‌这篇论文来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ATLAS对撞机合作组。ATLAS合作组织由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个研究机构参与,包括3000人的科学作者团队和1200位博士生。署名作者中,除了物理学家,还包括大量维护对撞机硬件的工程师、维护IT硬件的工程师,以及大量做数据筛选和分析的软件工作者。)。近年来,还有一种现象,一篇论文标注有多个通讯作者(且注明贡献并列第一)或多个第一作者(且注明贡献并列第一)。在特定场合,在意的是(或者说统计范围)仅限于第一机构、第一作者。情形更复杂的是,有的论文一名作者同时署名多个机构,有的在原始文献中有较为详细的贡献说明,有的(或者说大多数)没有贡献说明。

   科研合作中作者贡献的分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它关乎到每位作者的科学贡献的认可和评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科研合作作者贡献分配方法:(1) 基于作者顺序的分配。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通常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会被认为是对研究贡献最大的作者。在一些学科领域,如自然科学,第一作者往往是执行实验、分析数据并撰写初稿的主要贡献者;而通讯作者则通常负责整体研究的指导和协调,以及与外界的沟通。然而,这种方法忽略了合著者间可能存在的不平等贡献。(2)贡献声明与透明描述。为了更公平地分配贡献,一些期刊和机构引入了“作者贡献角色分类法”(Contributor Roles Taxonomy, Credit),该方法对每位作者的角色进行透明描述,包括每位作者对其学术研究做出贡献的详细情况,如概念提出、数据管理、统计分析、资金获取、项目管理等。这种方法有助于读者和同行评审更准确地了解每位作者的贡献。(3) 基于贡献量的量化分配。有些研究尝试通过量化指标来分配贡献,例如利用共引关系量化“被感知的贡献”。这种方法通过计算论文与引用该论文的其他论文之间的共引次数,来评估每位作者在该研究领域的贡献力。这种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但也存在局限性,如可能受到学科差异和引用偏好的影响。(4) 跨学科合作中的贡献分配。在跨学科合作中,由于研究领域和方法的不同,传统的贡献分配方法可能不再适用。一些研究提出了跨领域贡献的分配方案,如通过构建“论文-主题概率分布”和“作者-主题概率分布”矩阵来衡量作者的跨领域程度(ATW),并结合其他指标(如harmonic_credit和citation的对数值)来综合评估作者的贡献。(5)平等合作与分工明确。在平等合作的情况下,所有作者在研究设计、数据收集、结果分析和论文撰写的每个环节中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对研究结果负有共同责任。这种方式适合于合作伙伴之间的专业关系较为平等、研究任务和工作量相对均衡的情况。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合作者之间的贡献可能并不完全相等,因此需要通过明确的分工和责任划分来避免不公平的分配。(6)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实际操作中,科研合作作者贡献的分配往往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作者的实际工作量、专业背景、技能特长以及研究成果的影响力等。同时,也需要遵循公平、透明和学术道德的原则,确保每位作者的贡献都得到合理的认可和评价。综上所述,科研合作作者贡献的分配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配方法。随着科研合作的日益增多和学科交叉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需要更多创新性的贡献分配方案来适应新的科研模式和要求。(图谋注:本段采用了生成式AI文心一言Turbo生成结果。)

    科研合作作者贡献分配方法,与特定应用场景密切相关。宏观(学术共同体或其他学协会组织等)、中观(机构)、微观(学者)三种不同视角,感知与认知是存在差异的。实践中,无论多么复杂,科研合作作者贡献分配相关工作从未停歇,科研合作亦从未停歇。科研合作作者贡献分配理论与实践领域在未来较长时期仍大有可为。

延伸阅读:

韩健.大规模科研合作项目的利益分配(案例).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482675.html

后基因组时代科研的一个特点就是常常需要大规模合作。比如一些GWAS研究,动不动就是几千个病例。这就要求手头有临床标本的临床医生能和具有最新的科研工具(高通量测序,GWAS, 蛋白组学,系统生物学)的科研单位建立起有效的合作。看看这方面比较有影响的论文,你就会发现许多都有十几个单位,上百个科学家参与。这样的合作项目是如何组织起来的?责任和利益的分配是如何实现的?这里介绍一个案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45288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