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中国科大校友、MIT教授文小刚获得国际理论物理学领域最高奖“狄拉克奖”。
狄拉克奖章(Dirac Medal)是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在1985年为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而设置的年度性奖项。它是理论和数学物理领域的最高荣誉,不授予前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获得者。有趣的是,有多位获奖者却在日后获得了诺贝尔奖。
文小刚是获得该奖的第三位华裔科学家,此前MIT教授李雅达与斯坦福大学张首晟也曾获奖。以下为5月文小刚教授获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旧闻。
实至名归!文小刚晋美科学院院士
5月1日,中国科大校友、MIT教授文小刚获选2018届美国科学院院士。继骆利群(81少)、庄小威(87少)与杨培东(8812)之后,他也成为第四位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科大校友。值得一提的是:文小刚比前述三位院士出道更早:最早进入中国科大求学;最早以CUSPEA全国状元身份留美;早在2000年即晋升为MIT正教授。他被认为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大师,比部分该领域的美国科学院华裔院士的工作更为艰深。他的当选可谓实至名归。
以下是一篇2016年文小刚荣获凝聚态物理最高荣誉Buckley奖的新闻(简历未更新,但你能可了解文小刚教授的成就。
无冕之王文小刚摘凝聚态物理最高荣誉Buckley奖
2016年10月,美国物理学会宣布,中国科大毕业生文小刚教授荣获2017年Oliver E. Buckley奖。
美国物理学会(APS)宣布文小刚因“拓扑序理论及其在广阔领域内物理系统中的影响(For theories of topological order and its consequences in a broad range of physical systems)而获奖。
数天之前,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施郁刚发表博文称赞“国际上拓扑物态研究方兴未艾。一个领头人是文小刚(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在与牛谦合作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拓扑序的概念。拓扑序后来成为拓扑量子计算的基础。拓扑物态的研究对于量子计算的实现也是很有意义的。”话音刚落,文小刚即获奖,施郁又发表博文祝贺,并笑称自己“英明”。
文小刚2000年即升任麻省理工学院正教授,但他的工作太抽象,因此较少被媒体关注。哪怕在科学家云集的科学网,文小刚开通博客时,吃瓜群众仍一脸懵逼问“文小刚,他是Who?”有人调侃新生代华人物理学家两位杰出代表是张首晟与文小刚。“如果这两位相当于篮球界的姚明,饶毅、施一公在国际生物学界的地位则相当于篮球界的易建联”。
无冕之王:唯一不是院士的获奖华人
拿Buckley奖的华人比拿诺贝尔奖的华人要少很多(如果不是难很多)。Oliver E.Buckley奖被一些人认为是国际凝聚态物理的最高奖。1952年设立至今,华人物理学家中,仅有沈志勋(2011,美国科学院院士)、张首晟(2012,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雅达(1991,祖籍广东,香港人,美国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崔章琪(1998,中央研究院院士)、方复(1988,美国工程院、中央研究院院士)、崔琦(1984,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曾获得该奖。华人获奖者要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或一度呼声很高的候选人,例如张首晟),要么是美国或中央研究院院士。文小刚是唯一的无冕之王,他至今不是美国、中国科学院(或台湾地区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只是人数较多的APS Fellow(美国物理学会会士)。文小刚未来是否获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令人好奇。
谁是文小刚?
1977年文小刚从陕西西安市48中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学习。文小刚是1981年度CUSPEA(李政道先生倡导的中-美联合招考赴美物理研究生招生考试)全国状元。1981年9月,文小刚领衔的中国科大22名考生通过1981年度CUSPEA,斩获全国第一、二、三、五名。
文小刚1987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任加拿大滑铁卢圆周物理研究所牛顿讲席教授。曾荣获海外华人物理学协会1994年优秀青年科学家奖和1992至1997年的斯洛恩奖。
以下是文小刚的主要学术贡献(摘自百度百科) 建立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拓扑序理论和边缘态理论,预言了双层量子霍尔体系中的超流/超导现象; 提出了研究高温超导机理的SU(2)规范场理论、量子序理论和自旋口袋(Spinbag)模型,这方面的研究对全面认识高温超导体的相图,尤其是在欠掺杂区所出现的大量反常物理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提出并论证了分数量子霍耳效应基态的拓扑有序性,建立了描述分数量子霍耳效应低能元激发的边缘态手征Luttinger液体理论。 为了推广朗道关于相和相变的对称破缺理论,建立了拓扑序理论和量子序理论,并预言了新的物质态。揭示了拓扑序和量子序的弦网凝聚的本质,并用弦网凝聚提出了统一光和电子的理论。
文小刚(772)是CUSPEA全国第一名,。
文小刚(772)是CUSPEA全国第一名,现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关于Oliver E.Buckley奖
Oliver E.Buckley奖被一些人认为是国际凝聚态物理的最高奖。1952年AT&T 贝尔实验室创立该奖,用于纪念贝尔实验室主席Oliver E.Buckley先生。
Buckley奖用于表彰凝聚态物理的理论或实验成就,奖金为两万美元。奖金评选的标准强调必须是凝聚态物理领域“最重要”贡献,通常每年授予一位获奖者,但有时也允许分享。2017年度,文小刚就将和 加州理工学院Alexei Kitaev教授分享该奖。
关于美国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大陆高校的校友
当地时间2018年5月1日,美国科学院在其网站上公布了2018年院士增选结果,共有84位知名学者当选美国科学院新科院士,21位学者当选2016年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在其新闻中认为这些当选人的卓越的原创性研究得到广泛认可。至此,美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达到2,382人,外籍院士人数达到484人。
截止2018年,文革之后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中国大陆高校校友中,中国科大当选人数仅次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居第三。据统计,文革之后接受大学教育的大陆华人科学家该院院士中,北大为6人(谢晓亮、陈雪梅、邓兴旺、郁彬、吴皓、丹扬);复旦为5人(杨薇、张首晟、沈志勋、袁钧瑛、林海帆)。其中吴皓在北大接受医学预科教育,毕业北京协和医学院;而张首晟1978年进入复旦大学物理系,1979年大二即前往柏林自由大学学习。而文小刚、庄小威、骆利群和杨培东等全部在中国科大完成了完整的本科教育,骆利群、杨培东还荣获中国科大本科生毕业的最高荣誉奖学金——郭沫若奖。 (注:以上统计不考虑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外籍院士英文为Foreign Associate,不具投票权。一部分在中国当选的美国外籍院士考虑科学成就,其余带酬庸性质,例如中国科教部门领导人,纯系职务酬庸。)
新闻来源:美国科学院院士官网链接点击这里。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志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0670-112828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