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pd55 追求科学,勇于探索,苦海无涯,愿作小舟。

博文

中美学者谈论博士后危机 精选

已有 13700 次阅读 2016-1-11 18:12 |个人分类:新观察|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中国, 美国, 博士后

中美学者谈论博士后危机

诸平

© LIGHTSPRING/SHUTTERSTOCK

穆罕默德·阿梅德Muhammad Z. Ahmed)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食品与农业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s)热带研究和教育中心(Tropic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Center)的博士后,他曾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Pretoria)和中国广州的华南农业大学从事过博士后研究。穆罕默德·阿梅德201614日在《科学家》(The Scientist)网站发表一篇《博士后的危机》(Opinion: The Postdoc Crisis)的文章。文章指出,在未来美国的学术机构将会出现博士后岗位匮乏,同时,其他挑战也会对美国之外的博士后群体造成威胁。

博士后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都是在研究生产力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研究人员。目前,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具有一个相对强劲的博士后基础设施,不仅提供了更高的薪酬,而且其他待遇要比大多数其他国家更加优厚。博士后也得到了来自美国多家机构的支持,如全美博士后协会(National Postdoctoral AssociationNPA),另外大多数美国大学还专门设有博士后办公室。然而, 过去十年联邦研究经费的有限增长,已经导致博士后越来越难以找到固定的工作。有限的资助也营造了一个高度竞争的求职环境,对于那些要找到主要研究者岗位的博士后来说,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持续施压以产生出高影响力论文,并获得大量的资助,许多主要研究者在他们的博士后发展期不再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而是将精力放在使其成为一名熟练的工作者。

相反, 在同一时期中国的研发(R&D)资金增加了近10,博士后的人数随之不断攀升。但博士后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仍然很低。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大多数中国科学家觉得他们从博士到博士后,再到独立研究者期间的待遇变化不足,在中国博士后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许多挑战。如果博士后投资继续缺乏,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将会看到他们的研究动力源缩减,这将只会使博士后问题加剧。

穆罕默德·阿梅德和他的同事以及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昆虫学系系主任邱宝利教授合作,在调查了中美博士后团体postdoc community)、联邦研发资金的数量以及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的基础上,撰写了中美科学领域内的博士后比较》,此研究结果于2015930日在《生物科学》(BioScience, 2015,65:1088-1095)杂志网站发表——Muhammad Z. Ahmed, David Plotkin, Bao-Li Qiu, Akito Y. Kawahara. Postdocs in Science: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BioScience, 2015, 65: 1088-1095.穆罕默德·阿梅德等人研究发现,中国在1993~2012年之间,无论是在博士后团体、还是在政府的研发基金数量或者年发表论文数量均表现出非凡的增长势态。国内外博士后的总数每年大幅增加,政府资助大约每年以18.7%的速度递增。在20年的研究区间,政府资助增加了约2273%,从70.8亿美元增加到1682亿美元。发表论文的数量增加了四倍。但是,在美国博士后的数量并没有增加;联邦资助金额每年大约减少0.2%,导致1993~2012年之间下降了4.7%;但年发表论文数量基本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如果从高影响力杂志如《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等杂志发表论文的数量来看,还是存在差别。

毫无疑问,博士后、政府研究资金、发表论文数量这三个因素之间是有关联的。中国的上升趋势和美国持平和略有下降的趋势之间有鲜明的区别,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美国是否可以增加对博士后的资助,来刺激获得更大的科学生产力?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调查中,70%~97%的论文是在1990~1999年之间发表的,而且是来自于引人注目的实验室,当然,也包括在《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的43%的论文,论文作者署名中都有一名博士后作为论文第一作者,详见Gretchen Vogel. A Dayin the Life of a Topflight Lab. Science, 1999, 285(5433): 1531-1532. 这一趋势在美国依然在继续,表明博士后是研究最高产群体之一。除了发表论文,博士后还会对研究带来新思维、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帮助主要研究者申请各种基金项目等。

穆罕默德·阿梅德等人的新研究显示,许多年轻研究人员从中国到美国进行博士后训练,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当前在美国的博士后,有一半并非美国公民,而是持有临时签证的外来者。只有11%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继续在中国进行他们的博士后研究,详见《自然》(Nature)杂志2008年发表的相关报道——Wei Zeng. China's Challenge. Nature, 2008452: 1028-1029;这意味着有许多人前往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一些中国的研究人员在他们接受培训的早期阶段就选择外籍;美国的中国研究生数量从1987年到2010年增加了两倍多,中国现在是美国科学类博士毕业生最大的来源国。中国大量的有才华的年轻研究人员,向国外申请博士后研究的工作机会,与其待遇有关;而且普通话的广泛使用已经创建了一种语言障碍,往往阻碍了国际性的博士后在中国谋求其研究职位。另一方面,美国对于国际性博士后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在美国提供了一个比本国更加有利于他们研究工作发展的更好机遇。美国能为博士后提供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待遇,加之美国的的文化异质性使得国际博士后更容易融入新环境。

然而, 美国的博士后也正面临着要找到一份永久性的工作越来越艰难。不是为固定员工的科学家创造工作机会,主要研究科学家和一些资助机构倾向于招聘博士后,部分原因是博士后的工资相对较低,而且具有很高的科研生产率。最近的一项估计表明, 大约只有15%的美国博士后获得终身工作职位,而另一个调查发现, 完成博士后的失业率已经翻了一番多,从2008年的4%增长到2012年的10%因此,导致博士后在这些低薪职位上所处的时间更长。平均而言,一个典型的博士后位置只需要一到两年时间,但是,许多年轻的研究人员因为无法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虽然博士后已经有三到五年了,但是仍然滞留在博士后阶段。2008年和2011年《自然》(Nature)杂志也曾经发表过相关报道:Wei Zeng. China's Challenge. Nature, 2008452: 1028-1029; Robert Insall. Career postdocs increase scrap heap. Nature, 2011, 471: 578. doi:10.1038/471578e.由于在学术界生活前景暗淡,在企业界选择适当的岗位困难重重,或者干脆放弃主要研究另谋出路,已经成为一部分博士后的冒险性选择。

为了保持他们的顶级研究的高产出,美国和中国必须制定重大改变。中国应该直接向博士后提供更多资金、增加津贴和提高研究培训质量;而美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以及维护现有博士后标准。此外,两国政府应该为博士后提供专业咨询,对国内和国际研究人员开放所有的博士后奖学金项目,不拘一格,招贤纳士。

大学需要改革。学术机构应该对学生教授学术生涯路径、合作研究、时间和实验室的管理;对于新入学的研究生应该修改选择标准,确保择优录用,并进行调查,以确定哪些类型的学生适宜于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哪些类型的学生则更适宜于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然后重新设计相应的研究生课程。此外,如果一些院所机构不愿或无法创建新的终身教职岗位,他们应该创建额外的固定员工研究职位。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存在一种博士后贬值和失业的发展趋势。这最终将推动明亮的心灵远离研究,为了生活另谋出路;使其多年培养的专业特长受到限制或完全终止,从此博士后的科学生涯远离正常前进轨迹,出现人生旅途中的急转弯。穆罕默德·阿梅德等人期望这些建议对于提高全球博士后群体标准和整个科学界有所帮助。

更多信息请浏览:Opinion: The Postdoc Crisis

相关研究:《人力资源管理》 2015年04期


中美博士后制度对比及其启发
【摘要】:中美两国的博士后制度在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博士后制度在管理体制、招收方式、经费来源等方面的异同,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其好的做法,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博士后工作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事处/人才办;
【关键词】中美两国博士后制度对比启发
【分类号】:G644.8
【正文快照】:
一、中美博士后制度的相同点两国博士后制度在其设立初衷、社会认可度以及招生范围和特点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第一,博士后制度都得到社会支持,特别是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第二,博士后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科学研究进行招生,从事博士后研究人员大都是获得博士学位年轻学者。第三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2210-949717.html

上一篇:怪哉:撤稿论文依然频频被引
下一篇:化学元素周期表未来的亮点在何处?
收藏 IP: 61.134.23.*| 热度|

16 蔡小宁 陈南晖 应行仁 王海冰 姬扬 朱豫才 魏青山 黄永义 王安良 何宏 刘继顺 强涛 邓泮 高峡 yangb919 neilch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