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乃基
搞事,做人;搞人,做事 精选
2012-7-11 10:24
阅读:13003
标签:科学, 传统文化, 做人, 搞事

吕乃基

什么是科学?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提出这一问题并做出回答。不过,这不妨碍从不同角度继续提问和回答。2004年,平江私塾与全国读经的报道[i]中,一位农民说:新书可以搞事,老书晓得做人。在这位农民的心目中,显然,新书指科技读物,如怎样养螃蟹、种水稻,不过是“搞事”而已,而老书是四书五经,则在于做人。“搞事”与“做人”相分离。殊不知,搞事的方式必然影响到做人,而所谓做人,实际上就在于形形色色的搞事和搞事方式。不存在脱离实际事物空洞的“做人”,做人基于搞事,落实到搞事。

重复博弈和有限策略必然内在地培育科学家的人格,(参阅 诚信之殇:自然,西方文化的源泉1与自然的博弈对西方文化的形塑(一))。就本文所涉及的领域而言,那就是对规则的遵守和诚信。默顿对科学活动的规范,也就是科学活动对科学家所施加的限定和制约作了系统总结。科学精神,则是“对经由长期的科学技术研究惯例而形成的制度性规则的遵守”。

“新书可以搞事”。重要的是,科学的“搞事”,与其他领域的搞事有何区别,或者说什么是科学之“搞事”的特殊性。搞事的内容和方式是做人的基础,这一点是唯物主义的必然推论。总体而言,西方文化通过与自然的博弈这样特殊的“搞事”,培育如何做人。简言之,由搞事到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以处理人际关系为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字“仁”,就涉及到两个人的关系。(参见:由人的三大关系说开去(之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389)相对于西方文化重在个人行为准则的“做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视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为言辞上的对仗,不妨称之为“搞人”(此处并无褒贬之意,再说,在阶级斗争的岁月,中国大地上的搞人登峰造极)。于是,包括科学技术在内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就是“做事”。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搞人到做事,虽然标志着“一个民族的返老还童”(参见:一个民族的返老还童——人的三大关系之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7533),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然而中国“搞人”传统之深,至今依然盛行:欲做事,先搞人。听说,外企来中国,要与一汽打交道,先去工信部;要与桑塔纳做事,先“搞”上海市政府。在外企由幼稚而变得“成熟”之际,中国据说迎来“春天”的科技人员,在形形色色称号、奖项、课题的诱惑和挤压下(参见学术知识生产的路线图:什么样的河床,流淌着什么样的河流?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340),不得不先去“搞人”:与教育部和科技部搞,与领导搞,与同行搞,搞课题组。只是不知道,他们回过神来还能否“做事”,以及做什么“事”。


[i] 平江私塾与全国读经:那些争议中的前行者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1229 21世纪经济报道http://finance.sina.com.cn/economist/jingjixueren/20041229/22011260058.s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吕乃基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59102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5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6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