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认识我自己,之一——思维方式,附记一次学术沙龙

已有 4310 次阅读 2012-3-10 09:42 |个人分类:社会评论|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术沙龙, 思维方式, 浪漫主义, 野性的思维

吕乃基

“认识你自己”。这是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历来被认为是世上最难之事。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尼采)

一直想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作一番梳理,却迟迟未能动笔。没时间是托词,主要原因还是缺乏对自身解剖的勇气和利器。

自幼喜爱音乐,特别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也曾操弄过几件乐器,不过都是皮毛。看过几本小说,附庸风雅而已,谈不上“深刻领会精神”。喜欢旅游。开会,除了内容外,首先就是考虑旅游景点。在旅游中以自然风光为主,在自然风光中以山为主。仁者乎?常常耽溺于崇山峻岭之中,难以自拔。写了感悟张家界(上)、(中)、(下),还有观月有感天目湖的光和影。游黄山,向往那云雾飘渺的处所……

本科化学。动手能力欠佳,玻璃仪器损坏位居班级前列,实验报告的讨论倒是津津有味,时有出格之处。研究生修自然辩证法,论文是由化学史上的哲学问题引出马克思所提出的“两条道路”(参阅:谷三男的三阶段论和马克思的两条道路)。似乎长于思辨。

如果说长于思辨,说来惭愧,与当时其他同学和涉足哲学者相比,没有受过系统严格的哲学训练。既没看过大部头的康德、黑格尔,也未研习现代大家如海德格尔等。不是没有试过,而是实在是看不下去。曾在编码知识、隐性知识和中国-知识论之二中提及,什么样的书叫哲学书?翻开来,每一个字都认得,但是合起来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东西。也就是说,思辨,但不是纯思辨。其一,不是严格扣概念,而且在没有明确边界的概念间云游。大概是一种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思维方式,松弛而“不紧绷”,与浪漫主义音乐有几分相通之处;其二,是一种相对接近地面,接近事实的思辨,这一点与化学有关。

这么说来,最适合于我做的,大概也就是我的主业“自然辩证法”或科技哲学了。说来幸运。30多年前误打误撞的“分岔”(分岔的交汇与别离-人生感悟之三他/她的一生:从分岔到分岔——人生感悟之二人之初……——人生感悟之一),竟然恰好与我的思维方式耦合。此乃人生一大幸事!相信有不少人并非如此,有多少人并非如此且并不知觉……

“松弛”,大概是我之为我的特色。也或许正是这一点,让在本科期间就有严格哲学思辨训练的朋友不以为然。

 

近日应邀参加一次学术沙龙。在学者被课题和奖项弄得不知所措之时,在浮躁和急功近利之风盛行之际,几所大学的中青年教师自发定期讨论学术,实属难能可贵。博主讲了最近的学术心得:科学家的“原善”。年轻朋友奉劝我要扎扎实实做学问,并对“原善”一词穷追猛打。一开始真难以接受,再回过头来想想,诚者斯言!有些概念一开始自己也不清楚。又怎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呢?回来后自己也一阵“穷追猛打”。现在好了,至少眼下自以为理清楚了。看来,我的“松弛”有待“严谨”的互补。

 

本想梳理自己的学术资源,动笔之后不由自主,流淌出来的却是这篇短文。这大概也是“松弛”所致吧。

 

上载之时,旋即又想起列维-斯特劳斯的名著《野性的思维》。徐奕春认为该书主要研究未开化人类的具体性整体性思维的特点,并力申这种思维与开化人的抽象性思维不是分属原始现代初级高级这两种等级不同处于不同阶段的思维方式,而是人类历史上始终存在的两种互相平行发展、各司不同文化职能、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思维方式。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即分别与这两种思维方式相符;正如植物有野生园植两大类一样,思维方式也可分为野性的(或野生的)和文明的两大类。

张闳认为,野性的思维既不是野蛮人的思维,也不是原始人或远古人的思维,而是被看成是未驯化状态的思维,以有别于为了生产一种效益而被教化或被驯化的思维,并非理性的匮乏或缺损,它是现代理性所遗忘了的一种遥远的意识形态。是对另一种形态的理性的发现

 

我的这种“松弛”,大概就是“野性的思维”吧。

松弛或野性,也可称为“发散性”思维,旨在联想和创造;抽象及逻辑,也可称为“收敛性”思维,旨在令思维抽象、严谨。

野性过分,规训不够;发散有余,收敛不足。这大概是鄙人博文“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陈安博士,在科学网闭嘴2年以后,还有谁会被大家想起?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529956的主观原因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546098.html

上一篇:知识的价值
下一篇:强烈反对“精英教育体系”
收藏 IP: 114.221.179.*| 热度|

16 李宁 刘艳红 李学宽 武夷山 丛远新 张伟 曹聪 刘钢 刘广明 张天翼 徐勤军 逄焕东 胡业生 陈金华 周可真 刘旭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