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近代科学兴起之初的国际交流

已有 3733 次阅读 2009-9-15 08:37 |个人分类:简介及学术方向|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国际交流, 近代科学, 兴起

吕乃基

科学,历来有国际交流。早在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世纪之后的300年)已有不少交流。所谓“希腊化”,就是希腊的文化,包括哲学、艺术、理性等传播到中东等地,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一旦希腊理性与东方千年积累的经验相结合,就结出了欧几里得几何、阿基米德力学、托勒密天文学等科学成果。在阿拉伯兴盛之时,富饶的巴格达同样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其中包括科学技术。即使在中世纪,君士坦丁依然是东西方之间的“一座金桥”(马克思)。

在近代科学兴起之初,这种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在天文学,波兰人哥白尼提出假设,丹麦人第谷给出新的极其精确的数据,德国人开普勒据此以其第一和第二定律修改了哥白尼圆形轨道和匀速运动的观点,最后意大利人伽利略发现了有说服力的证据。在解剖学,维萨里是一位“世界公民”。他生于布鲁塞尔,就读于巴黎,移居意大利,在帕多瓦大学教授解剖学和外科学。为给出更细致的图解,他与师从文艺复兴大师提香的比利时画家考尔卡合作,最终完成《人体结构》[1]17世纪,曾是笛卡尔同窗的梅森神父充当了欧洲科学家们的邮政局。1645年后,通信联系的科学家们感到当面讨论会更加有效,每周在伦敦聚会,并在波义耳的倡导下形成他所称的“无形学院”。无形很快就变为有形。1660年查理二世批准设立皇家学会,在“专业化”方面迈出第一步。法国、西班牙、美国等纷纷仿效。第一本医学期刊于1670年面世,然后银行家、地产商以及蛋糕点缀师都有了自己的年会,至少出版业务通信[2]。交流既使知识得以积累和传播,也可纠正谬误,分专业的交流则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在政教、民族国家、各种教义之间争斗不休之际,科学的交流与合作为何得以顺利进行,相关人员的流动也较少障碍这与科学作为非嵌入编码知识(编码知识、隐性知识和中国-知识论之二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1918)有关,也关系到各国的相关制度。

探讨科学交流史应该是有趣的选题。例如,此刻博主即可提出这样的选题:

以数理化和天文学为一方,以地质学、古生物学等为另一方,二者的国际交流史有何异同?



[1] 罗伯特·E·勒纳、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西方文明史1.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442

[2] 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林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209213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255655.html

上一篇:克服知识壁垒
下一篇:克服知识的积累性壁垒
收藏 IP: .*| 热度|

2 王立 zengshi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