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乃基
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 精选
2016-9-1 09:32
阅读:4843
标签:传统文化, 历史价值

吕乃基

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何以凝聚了中华民族,承载了炎黄子孙的心灵,在世界各国面前建构了礼仪之邦?

首先,在熟人社会和相对稳定封闭的情况下,熟人间分享嵌入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情感上的互通,既增强了熟人社会的凝聚力,遏制了离经叛道和离散倾向,近代有外国商人进入中国农村后惊讶地发现,“中国人的一句承诺比西方的正式法律文件还可靠”,并由此断言“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守规矩和可靠的商业伙伴”。在乡亲们组成的熟人圈里,伦理道德这样的“短程力”足以维系起信用圈。因为没有市场中的竞争,熟人社会而且会分享种植和养殖中的经验,推动农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因而在世界首屈一指。

其次,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没有或较少交换,没有或较少发生人与人之间在物质层面的竞争,加上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财富乃身外之物,过眼烟云,人际博弈多发生在精神层面,比拼的是琴棋书画诗词,知书达理,举止高雅,礼仪之邦也就顺理成章,在精英是“君子”“圣人”,在普通民众是面子。

复次,科举考试由下而上选拔人才,朝中有人和地方乡绅上下呼应,把“家”和乡亲们的小圈子放大到“国”,由“齐家”一步就到“治国”,国,亦可直达于家,家国一体。所有的人际博弈,或升或贬,最终都由皇帝一言九鼎。

第四,个人淹没于集体之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国家与个人之间不存在边界,国家可以随意进入个人领域,个人愿意为国捐躯。

第五,虽然没有宗教,但依然有敬天悯人的情怀。中国人的婚礼,首先就是拜天地,可见对天地的敬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的观念也有助于维持重复博弈。

最后,个人若是竞争激烈,博弈失利,也可退而求其次,淡泊名利,隐居山林,寻觅世外桃源。绝妙的是,山野有曲径通幽——由“终南捷径”返回官场。对于“国”来说,则可以改朝换代,周而复始,一脉相承的是传统文化(以及源源不断的“流氓”)。传统文化,不仅维系了中华民族,而且同化了一个个外来民族,影响到周边国家。

简言之,传统文化与由古至19世纪中叶的中国国情契合,虽停滞不前,毕竟在数千年间维系和延续了炎黄子孙;其种种弊端在漫长岁月之所以没有“发作”,是因为没有相应的土壤和环境,特别是没有市场经济,以及没有受到来自外界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冲击,直至鸦片战争强行撬开国门。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归结到一个字:“和”。人与自然之“和”,天人合一,没有独立于存在的人;人与他人之“和”,和为贵,没有独立于集体的个人,缺乏自我意识;人与自身之“和”,真善美融为一体,以善为首,理性与情感、信仰不分,以情为本。相反,西方的文化则充满张力:天人分离,发展出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人与他人分离,形成契约基础上的陌生人社会;人与自身分离,理性、情感、信仰,三者时时处于纠葛与彼此间的拷问之中。

在西方世界走向后现代之时,形形色色此起彼伏的社群正在取个人本位而代之,在互联网和大数据处理等高技术兴起之际,陌生人日益成为熟人;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深刻改造自身,另一方面,其长于包容的特色正在焕发新的生命力,从远古走向未来,由中国走向世界。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吕乃基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100008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