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ly200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fly2008 说不能说,说不可说,说不屑说,说些科研人心事!

博文

你有没有灵魂?

已有 6698 次阅读 2011-4-23 21:3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灵魂, 精神, 道德, 永恒, 影响力

人死之后有没有一些东西可以留下呢?有没有一些东西可以永恒呢?唯物论者认为没有,可不少人不这么认为,灵魂就是这样的一种东西,他是脱离人体存在的一种无形力量,也是超越生命的得以永恒的一种精神力量。我们看不到,但可以时刻感受到,某时某刻他触及你的心灵,悄无声息的影响着现实世界,有时甚至决定着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

学古人的东西的时候,其实就是与古人进行思想交流,与他们的灵魂对话,作为实体的生命,他们不存在了,但他们留下的作品,仿佛把他们的思想再现出来,如其传为经典,则通常是因为作品反映了他们那个时代人民灵魂的东西,没有灵魂的作品不可能长盛不衰,流传千古。

回望历史,时常觉得现实可悲,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多少英雄豪杰,至今能够被人记住的又有几个呢?历史的洪流就是这样无情,他告诉我们,90%以上的人是没有灵魂的,或者他们的灵魂要其他的人来做代表,随着生命的结束,什么都没有留下,他们的影响力太小了!

作为现代人,我们处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看似风风火火,其实也逃不出与古人一样的命运,多数人无非苟活一生,追求些身外之物,或名或利,并忙得不亦乐乎!大家不知道自己能够为后人留下些什么?后人也不会因为他们追求名利的一生,而记住他们的名字,因为后人也很现实,你的钱多钱少,名大名小对他们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这都不构成影响他们的资本,他就无条件的抛弃你了!

看看那些真正时代的领袖人物,他们的追求就不同,思想境界也就不一般,他们是灵魂人物,因而他们就有影响后人的资本。比如李开复,有人问他最看重什么?他没有说名和利,他说他人生的最大目标是把自己的影响力最大化。别人有问他退休之后干什么?他没有说好好休息,安度晚年!而是说无非调整一下三件事情的比例关系。在他的生命中始终有3件事(工作、公益、家庭+朋友+休闲)。40多岁时3件事的比例:85%5%10%50多岁时为75%10%15%60多岁时为50%20%30%70多岁时为25%30%45%。他认为,工作不能为0,那样会脑力退化,思考力下降;公益不能为0,因为人会太功利、太自私;家庭+朋友+休闲也不能为0,因为没有情感调剂,人会变成一台机器。比较有灵魂和没灵魂的人特征十分清楚,那就是,前者思想稳定、持久、深刻而充满感染力,格局更大,看得更加长远。后者只有被影响的份,通常讲不出几句有影响力的话,他们的思想苍白无力,独立原创的东西几乎没有,通常是人云亦云的泛泛之辈。当然,我也不例外!

按道理说,人生在世几十年都应该很丰富的生命体验,为什么多数人总是形成不了自己的独特体悟和思想呢?想到这个问题我有觉得可悲,这就是教育的失败,大学教育的失败。很多大学都在重视技术层次的教育,而在思想层次的教育他们显得很无能。国内做得好点的大学也有,如北大,他们就主张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多数学校都喜欢培养老实听话的学生,让他们从小学、中学、大学都接受奴化的教育,他们批评或戴有色眼镜看唱反调的学生,很多有望成就不朽人生的人才被他们打压得没有出头之日!这样看来很多老师是不合格的!

毛主席早就说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个人要想塑造自己的灵魂,第一步就得努力解放思想,构建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对于各种观点,能够辨别、分析、筛选、重建、创新。做到能识之、品之、破之,然后立之。周国平说,我们这个时代最缺乏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本人亦赞同,物质文明发展了,道德精神却沦丧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这样的时代不会留给后人什么?特别是以消耗巨大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更是如此,只会让后人笑话!这样看来,如果要说灵魂,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肯定是这个时代的灵魂!

作为一个新兴国家的科研工作者,科研水平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每位要思考的问题!那些做假科学、沽名钓誉之辈,肯定被后人所唾弃,因为他们做的是一堆垃圾,对后人没有指引作用,影响他们的正确判断。那些一心做科研,但随着自己退休,没有把自己一生的学问传承下去的科研工作者也应该考虑一下,如何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早日与国际接轨或超越同行。特别对于周期非常长的研究工作,更应该如此,因为只有两三代人的努力,才能够产生累积效益。日本在传、帮、带接班人方面的做法就值得大家深思!大家想想吧,这个时代还有灵魂的东西么?有几个人有,你有么?不管你现在做什么?你想过你能为国家、他人和后人留下些什么吗?如果你没有想过,那是因为你没有看透,人活着除了做事,还得有点灵魂、有点思想,这样会让你的人生与众不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9938-436550.html

上一篇:《春》主题诗歌欣赏-----个人文化修养之路一
下一篇:对博士试讲者的几点建议!
收藏 IP: 219.140.194.*| 热度|

2 罗渝然 侯成亚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2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