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想象中,传统乡土社会是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人们世代依附于土地,社会流动性极低;在这样的环境中,社会关系的维持依赖于传统礼俗和道德,“熟悉”成为民事活动的信用基础。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从乡村走向城市,急剧增加的社会流动性,塑造出一个陌生人社会;社会运行需要依靠普适性的规则、契约和法律来维系陌生人间的关系与信任。
以上,是写在教科书中的常识,在这样的宏大叙事里,陌生人社会被视为现代化不可避免的产物。
果真如此吗?
当我们将视野拉回到生活日常,比如《三言二拍》,比如《老友记》,难免会产生疑惑:是否真的存在理想状态的“陌生人社会”,甚至成为“现代性”的标志之一?
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年轻人在此问题上大概不会有这种困惑——流动性不再是熟人社会的障碍,远方的亲人可以随时将关心付诸于微信群内的活动;至于虚拟空间中陌生人看似偶然的互动,实则是被算法精心编织的隐性“熟人”网络。
数字技术在让生活更加便捷的同时,也消解了人类社会的“陌生感”。比如旅行,没有互联网之前,去远方意味着风险和不确定;而在当下,不再有陌生的城市和街头,平台、AI告诉我们当地特色,导航准确地带领我们抄一条本地人都不知道的近路……
代价是什么?
算法所构建的“熟悉”本质上是一种效率承诺:它降低连接成本,却也将探索异质思想的勇气悄然置换为对舒适圈的依赖。当个性化推荐成为默认设置,我们对“陌生”的容忍度正在下降。在课堂上质疑“法律职业共同体应不应该存在”的同学,消失了……
我们每天与平台交互,被系统识别,却愈发难以被真实“看见”(想一想外卖骑手在平台上的“工具化”)。人类在觉得自己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同时,却又经常感到一种burn out的倦怠。
怎么办?
子曰“敏而好学”,我倾向于理解为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陌生感,是好奇心的起点。
如何找回对生活的“陌生感”?这是个问题。我能想到的,大概是走向自然、走进人间,在真实的世界里建立与万物和陌生人的联结。
没有现成答案,行动即是回应,与诸君共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8438-150466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