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相流体动力学》学教笔记202103
2021-12-18草稿
王安良
按:准备第三次两相流授课。
明天准备讲:气液两相流的传热特征。
2003-2006年,这三年,我在偏离“题目”的方向越走越远,研究兴趣实际上已经转移到更“小众”、更“狭窄”的方向:接触热阻。当然,也终于读懂并会用了师兄留下来的计算程序,让计算机“昼夜不停”地运算着,积累了大量的结果。另一方面,分出至少一半的精力在阅读和研学,包括接触热阻、接触电阻、接触力学、摩擦学、润滑学等“旁门左道”。这个时期,我也认真地读了读笛卡尔等西方的“经典”哲学家,截止到尼采和黑格尔,就转向了马克思。那时候,我初浅地阅读体验和思考是:马克思是西方“古典”哲学的终结者,“现代”哲学的开创者;没有马克思,就没有现代西方哲学,也就没有所谓的“现代化”,那么西方也同样不会有所谓的“现代科学”。科学网上有两个永远的“科学问题”被探讨,年年如此,经久不衰:1 李约瑟之问;2钱学森之问。且有一打以上的“科学学家”来此发表“研究论文”,以传扬其“认知”和“受教”水平。正常,否则哪有什么”热点“啊?!
(这里将来可以添加几段内容,如:活化核心;单个气泡生长模型;气泡脱离直径与生长周期,临界热流;沸腾的非线性特征等。其实,延期读博的三年,没获得多少研究结果,失败反而很常见,挫折感萦绕在那时年轻的自己的心中,挥之不去。)
2006-2011年。刚到宇航学院没多久,梁国柱教授就找我谈话,想让我参与到他的研究生课程《火箭发动机两相流体动力学》教学中,用四次课讲一讲气液两相流,不必讲基本概念和方程,可以算是讲座性质的,建议我参考现有的气液两相流经典教材和自己的研究经历,尽可能讲点“前沿性”的内容。毕竟这个课是针对研究生的,需要有一定的“高阶”、“难度”和“研究生知识和能力培养用”的特性。
后天准备讲三个小专题:
1 传热机理
2 池内沸腾
3 流动沸腾
今年打算增加一点点内容:单个气泡的受力分析。
参考文献
[2] 《两相流体动力学》教学笔记202102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71524&do=blog&id=131624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3 0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