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良
也谈谈本科毕设及论文 精选
2020-5-22 09:08
阅读:8272

也谈谈本科毕设及论文

2020-05-22

王安良

读了张老师的博文:

毕业论文评审的感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7932-1234194.html


我也谈谈本科生毕业设计及其学位论文。本科生要不要写毕业论文,是个“老大难”问题和“经久不衰”的话题。跟李约瑟之问、钱学森之问是一个层次的,跟哥德巴赫猜想完全不在一个轨道。

不同的学校(从世界顶级学校到社区级“大学”)都可以讨论这个问题。

我认为最近教育部的指导思想是“好的”,但是政策到了具体的执行单位(学校),肯定要结合实际情况而逐步进行。简单地说取消或强化,都是不负责任的,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更不能拿国外所谓的“先进经验”来“抄作业”,那简直是一种犯罪。根据自己多年一线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我谈以下几点初浅的认识:

1 无论什么大学,学生分化乃至随后的分流都是显著的,即使对完全相同的专业,入学时的各种知识、背景、能力等相差不大的学生,在毕业时的差别远比中学六年要大的多。所以,各种大学都向通识化方向转变,而以职业培训为目的的学校在向”专、精、实“方向转变。我在高中时,老家的农民调侃:回到村里务农也是上”大学“。没错,社会是个更开放和包容的”大学“,是个不需要学位论文、不颁发文聘的学校。

2 既然称为大学,要颁发学士证书,那么就需要写学位论文。可否把不写学位论文的(或写的很差的),不给学士学位,或者其它对学生的分流措施(不用淘汰这个词)?可以。各个学校都有明确的政策和制度,比如有学位证、毕业证、肄业证、结业证等区分。而且要想读研究生,通常都要求有学位证。关键是谁来掌握这个尺度,又有谁来执行?掌握这个尺度的是各高校的校一级的行政管理部门及领导们,而执行之的是学院一级的教学管理中层干部和一线教师。这就带来一个政策(规则)制定者与实际操作者之前的不断沟通和协调的问题。

3 对学生的分化过程,进行分层、分级和分流是很能考验教师们智慧和能力的“大大的”问题。选好汰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一方面不能“一刀切”,另一方面也不能是“橡皮泥”。比如,规定学位论文给“优”的不能超过10%,给“差”的不能少于5%,就是一种极其“坏”的(或弱智)的规定。如果某个专业,某一级学生大部分都做得很好,为何不能多给一些“优”?的确没有“差生“,难道还要按比例分配一个或几个“差生”?如果某一级或某专业班学生的学位论文做的普遍很差,一个都不给”优“,也不能说这个班的班主任或论文指导教师就”水平“不行啊?

4 最近,教育部已经把”有难度的本科教育“的权利下放给学校了,而学校再往下一级学院乃至系(教研室)”分配“任务、监督执行、考评以及反馈时,就不能发散性太大,太随意是不行的。本科教育要真正体现”以本为本“的思想,本科毕业论文是后一个关键的环节。指挥棒决定了行动的方向,更决定了教育的”成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安良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71524-123434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