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中国广播网2011年1月13日报道,《剑桥科学家呼吁各国出台计划应对外星人攻击》。报道全文如下:
科学家认为,外星世界的进化过程在性质上可能与达尔文理论是一致的,这意味着外星生命可能拥有与人类相似的生物学分子,但可能也拥有暴力倾向。(资料图)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近日发表文章,呼吁各国政府出台行动计划,应对可能的地球被外星人攻击事件。
这些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其他任何地方的生命都有可能与地球生命存在重要的相似性,如果外星人来自与地球环境相似的世界,那么他们就有可能拥有与人类相似的生物学分子,外星世界的进化过程可能与达尔文理论本质上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外星生命可能与人类相似,他们甚至可能拥有暴力倾向。
科学家表示,如果外星人真的出现,地球人是无法保证他们是友好的,因此必须要制定出详细的计划处理这个问题。(转载自:http://world.people.com.cn/GB/13720617.html)
——原文如此,以下为博主傻评:
迄今为止,所有的外星人、火星人的报道只存在于科幻作品或一些貌似科学发现的新闻报道之中。UFO的历史也只是在二战前后才开始的(笔者孤陋寡闻,或许在世界各国的古代文献中也有UFO、外星人或类似超自然现象的记载?如果有,比如在李约瑟先生的卷帙浩繁的巨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有此记载?或者在素有科学传统的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或哲学、文化文献中有此记载?还请网友帮我搞一个文献索引,以便研究,毕竟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也有五千年了!),我不知道,作为一种自然的现象,为什么外星人直到人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飞行器之后才光顾地球、关爱或者攻击人类?是不是外星文明也跟地球人类文明一样是同步进化的?我们知道,二战之后,地球人类已经向太空发射了不知道多少个飞行器了,如果外星人天上有知,他们不仅能够看到,而且能够甄别(凭着地球人类的科学家们的“发现”,外星人有着至少不低于地球人类的智慧和文明水平),这些飞行器对他们是友好的还是危险的。如果像地球人类这样,总是认为外星人到地球上来一定是“来者不善”,并且穷尽地球资源来建造具有最大防御能力的武器系统,我不知道这是地球人类的智慧还是愚蠢?!
基本的“科学”逻辑是这样的:假设外星人是存在的;假设外星文明是高于地球人类文明的(至少是不低于地球人类的),假设外星人的人性也是恶的(根据:地球人的人性是恶的),是具有强烈攻击性的(根据:地球人数千年的文明史就是相互攻击、自相残杀的历史)。[当然也有人假设外星人是善良的、友好的,他们如果来地球也是为了拯救人类于生态崩溃或地球毁灭之大灾难的]——之所以是假设,是因为没有任何科学家能够在太空或自己的实验室中发现外星人存在及其文明水平、智慧程度及其人性善恶的哪怕丝毫的可重复可检验的确凿证据!但是,地球人类就开始根据这些假设,耗费巨资和巨大的地球资源——这些资源原本可以拯救地球人类自身于饥荒、疾病、贫困、不公正的“文明灾难”——来建造应对外星人攻击或善待的科技物质系统!一种外星人乌托邦即将并正在成为多少人的梦想或者梦魇!
我也可以模仿有些科学家的语气,负责任地告诉地球人类:从逻辑上退一万步,外星人的确是存在的,问题在于:如果他们的智慧和文明程度高于我们地球人类,而且他们就存在于太阳系,或其附近星系之中,那么他们到地球上来(并且应该很早就到了),或者危害人来,或者拯救人类——如果危害人类,因为他们的武器绝对先进,凭我们地球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不无法与之抗衡(就像伊拉克人面对美国联合国军的攻击时那样),所以出台任何应对外星人攻击的计划都是枉然、徒劳;如果他们来拯救人类、善待我们,我们就更没必要搞什么应对计划了,接纳他们、服从他们就是了。另一方面,如果外星人的智慧和文明程度低于我们地球人类,这个应对计划也是没有用、没必要的——凭我们目前的科技武器足以消灭他们了。
——更何况,我真正想负责任地向地球人类说明的是:外星人、外星文明等等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是某些利益集团为了套取和垄断人类资源和财富而设计的科学阴谋!——在这个拜物主义的时代,在这个垄断财团统治一切的时代,任何美好的东西都可以成为他们赚取无穷无尽的利润的工具,科学-技术也难逃此厄运!善良的人们,醒醒吧!听听爱因斯坦的告诫,我们的科学家们就应该知道自己应该干些什么正事了:
“我们时代为其在人的理智发展中所取得进步而自豪。当然,我们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把理智奉为我们的上帝;它固然有强有力的身躯,但却没有人性。……理智对于方法和工具具有敏锐的眼光,但对于目的和价值却是盲目的。” “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的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