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
签证故事
2018-9-12 11:46
阅读:16831

最近又要去成都的美国领事馆办理签证,心情复杂,诸多往事涌上心头。小时候,家里人经常讲起我爷爷赴法勤工俭学的故事,让我也有了到海外游学的想法。所以,上了大学后,我很努力地学英语。大一过了四级,大二过了六级;除了花了一点报名费外,就没有花钱买过四六级资料或者参加培训班,因为家境困难。但是,出国读书是需要考T与考G的,相应的报名费在那个时候对我而言也算是天文数字,更别提还需要购买各种资料甚至参加专门的培训班。考不好的话,于我有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所以我未曾尝试,就先放弃了。

尽管如此,大学期间我还是经常骑着自行车跑到成都的美领馆去玩。只需要学生证登记,也没有让人有失尊严的安检。在里面可以蹭免费的饮料,看美国电影,听报告,看英文的书籍、报纸、杂志。加上飞虎队及中美并肩抗日的故事,所以我那时对美国相当地好感与崇拜。不过,1999年初夏那个夜晚,我和同学们却不得不愤怒了。大家自发地从华西校园步行到美领馆。坦白地讲,我当时还朝这个曾经让我大开眼界的地方砸了好几瓶矿泉水。现在想来真是浪费资源。博士毕业参加工作不久,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了。当时幸灾乐祸的人不少,但在我们公司,老板作为有格局的留美归国创业人士,带头给我们确立了“悲天悯人、同仇敌忾”的基调。老板从美国回来,送给我一件缅怀911恐怖袭击遇难者的T恤,我至今仍有在穿。虽然胸前的字迹已然模糊,但我记清楚记得它的原文:“It's better to light a candle than curse the darkness”;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一支蜡烛

两年后,我离开公司到电子科技大学工作至今。在此期间我先后到过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比利时等国家进行科学研究或学术交流。虽然办理相应签证依然是件麻烦事,但都还算比较顺利。这些年来,我也多次有工作需要赴美,但是迄今从未成行,申请美国签证的经历也很是曲折。

十多年前,我在日本京都大学生物信息中心做博士后研究时,因为刚发表的一篇小论文而收到了米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变态反应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邀请,参加他们主办的一个关于抗体表位预测工具的研讨会。在邀请函中,米方承诺负责我参会的所有交通及食宿费用并将发放劳务津贴。当我完成各种表格,拿着邀请函,兴高采烈地去大阪米国领事馆时,明显感觉氛围已然大不相同。领馆外如临大敌,悍马军车,荷枪实弹,完全没有九十年代初成都美领馆的那种亲民感。记得面签时官员就问我在日本有没有房产,我说没有;然后,我的护照和资料就被甩了出来。嫌贫爱富?米国似乎也与中国一样,对房地产那是相当地看重?我就闹不明白,恐怖分子们到底咋搞到美国签证的,有钱有房?我赶快联系NIAID的小哥,他又给我增加了各种证明材料,让我再去试一试。结果再次去面签时官员又把材料扔了出来,建议我回成都签。回到研究室后聊起,欧美诸君都感到不可思议。我自嘲说或许签证官同志想给米国政府节约点经费,又或许是俺长相恐怖。过了一段时间,在Journal of Molecular Recognition上看到了所有与会者共同署名的论文,当然没有我的名字,一声叹息。

2013年,我校第一次独立组队参加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GEM)。其中,我校软件队在获得亚太区金牌后晋级在麻省理工举办的总决赛。作为软件队主教练与总决赛裁判之一,我第三次去美领馆办理签证,这次就在成都。面对曾经爱恨交加的成都美领馆,我已然平淡。工作人员说2-4号共3个窗口办理公务签证。但到上班时间,老美仍然拖拖拉拉,闲聊,咖啡、饮料,就是不办公。看到待签的人们透过窗口看着里面,老美拿了一个和窗口差不多大的纸板挡住窗口。突然,我发现在纸板中央有一个小孔。等了好久,终于有一个窗口开始办理了,是个华裔,态度还不错。几十号人,就一个窗口办理,等了约半小时终于轮到我的时候,另一个黑人妹妹新开了一个窗口,但直到到我走的时候,金发碧眼的第三个窗口始终没有开。我又一次没有签到。华裔妹妹很温柔地说:你的情况比较特殊,至少需要4周以上的行政审理时间。所以,她直接把材料及护照退还给我了。当我离开被要求脱了腰带、提着裤子进入的美国领事馆之后曾立马写下了几点感慨。这里重新凝练如下。

一、中央带小孔的纸板够妙!窗口外的人远远的不再能够看到里面的美国人,但是里面的美国人可以透过小孔看到外面的一举一动。看来一段时间以来沸沸扬扬的美国棱镜与监听丑闻绝不是孤立事件,其源头深深根植在美国人的骨子里。我可以看你,但你不能看我;就是不能对等,就是美国优先。

二、华裔妹妹最先开始工作,其次黑人妹妹,到最后我走的时候,喝咖啡的金发碧眼仍处于休闲状态。或许是偶然,或许也是一种真实写照,遍布世界的勤劳的华人或许只是一种无奈的褒扬。

三、《吉米鸡毛秀》中,四个美国小朋友一起召开讨论国家大事。当主持人问道到“美国政府欠了中国1.3万亿美元该怎么办”时,一位小朋友抢先发言表示,“我们应该绕到地球那边去,把中国人都干掉”!我们可以自我安慰,童言无忌;但是别忘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事不过三!2014年,我终于拿到了美国签证。为期一年、多次往返。遗憾的是审查时间太长,签证到手时,要去参加的iGEM已经结束了一个月。以上赴美签证的种种经历,想一想也不算什么。大名鼎鼎的饶毅先生不也屡次被拒签吗。前些日子,我国航天领域的科学家们甚至还被集体拒签。我曾经也想有那么一点风骨:美国不给我免签,我大不了就不去。现在想来,颇为幼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对等与尊严,源自忍辱负重,事业发展,最终实力说话。我们每一次赴美签证,都是在点亮一支蜡烛。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4973-113435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