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五位青年学者看海归潮的动态
蒋继平
2013年11月22日
据国内媒体报道,一年来中国的出国人员已经形成一个海归潮流,一年的归国人数已经超过20多万,几乎是前几十年的总和。
对于这样的现象,国内媒体也有很多分析, 其中一些评论讨论到海归人员的组成问题,尤其是学位和知识经验等话题。据有关报道,这些归国的人员中, 70%以上是具有硕士学位的研究生,这是海归的主流。还有的报道说, 这些海归中以文科和金融管理学者为主。
我看到这些报道后,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 对这个潮流进行一些个人的分析和评估,以帮助国内的人更好地理解这个潮流背后的真实故事。
在最近的几年中,我有幸结识了一些在美国求学和工作的中国青年学者。有的是通过教会的活动认识的, 有的是朋友的子女一起来访问的,有的是开会时碰到的。在这些交往中,我发现这些年轻学者虽然各自的身份和专业很不相同,但是可以将他们归纳为五种类型。这里我把他们称为学者A,B. C. D. 和E,分别代表五种类型。
首先来看学者A.她是一位20多岁的女孩子,和其他三位年青人一起到我家做客。 在我家住了一个晚上。人长得清秀端庄,给人一种精明能干的印象。 她跟我说, 她的爷爷是老红军,她生下来就住在省政府大院, 家中有警卫, 保姆等公务员。她现在学的是社交关系专业。
学者B是一个英俊的青年男子。他的父亲是一家具有对外贸易执照公司的老板,在国内有实业, 有厂房, 他是独生子, 没有兄弟姐妹,父母都在国内。他现在在美国学的是企业管理(MBA)。
学者C是一个文静的女孩子,脸上架着一副深度的近视眼睛。她说她的家庭只是一般的市民。她没有向我透露更多的关于家庭的细节。她现在在读数学硕士学位, 据说她的棋下得不错,可见智商很高。
学者D是一个长得很可爱的年轻小伙子,已经获得美国某个大学的硕士学位,专业是双“E”,即电子工程专业。他已经在纽约曼哈顿市区找到一份年薪很不错的工作。他也是独生子,父母都在国内。 父亲属于中级干部, 是一个大学院长级别的官员。
学者E是一个华裔,他本人和父母都是美国公民, 但是, 父母属于第一代移民。他25岁左右,已经从一个名牌专业获得硕士学位,专业是电脑工程。他已经有一份年薪很好的工作。他自己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而且他说他从小在美国长大,没有多少远大抱负, 只想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当时,除了学者E 以外,其他四位都希望我谈谈他们将来的人生选择, 是回国发展,还是继续在美国寻找机会。
我给他们的意见是:“请根据你们自身的情况作出最佳判断和决定。别人不可能体验到你们自己的感受的, 因而,别人的意见最多也只是一个参考数据。 要是我是A和B的话,我一定回国发展, 毫无其他考虑的余地,对于C和D,主要是今后几年的发展趋势,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定。C最好继续读博士,D要保证工作很出色。假如能胜任这份工作,那么, 还是留在美国好。”
几个月前,我得到的最新消息是: 学者A和B已经回国,学者C正在读博士,学者D 继续告许我他觉得工作压力很大,因而, 仍然在回国还是继续在美国奋斗这个问题上纠缠。
从上面五位年轻学者的回国选择上,大家可以很容易看出一个倾向, 家庭背景好的,文科和管理专业的, 独生子女身份的,具有硕士学位的,回国发展是第一首选。那些没有家庭背景的,自身的竞争力较强的,专业是理科方面的,一般希望在美国继续深造和寻找发展机会。那些有一些家庭背景, 自身也有一些竞争力的,专业是理科方面的,处于两者的纠缠中。他们会比较两方的优势,看看哪一方更有吸引力。对于华裔年轻一代, 他们对到中国发展很少有兴趣,除非特殊的情景。
综上所述,国内媒体对海归的报道是符合实际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蒋继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3132-74397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