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
陈炳文--《去新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50年代人物--11
2025-10-8 16:00
阅读:1463

陈炳文--《去新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50年代人物--11

 

张学文转帖于2025 10 08--自新疆人民出版社《去新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书

 

陈炳文 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乌鲁木齐第一师范、自治区教育学院任教。他在多年教学生涯中,不断探索、艰苦实践,形成“实、活、情、新、美”相结合的教学风格,取得很好的效果,得到教育行政领导和语文教育界的肯定。上世纪90年代前后,他应邀到乌鲁木齐、喀什、和田、库尔勒、哈密、伊犁、博乐、精河、呼图壁、奇台、石河子、克拉玛依、吉木萨尔、奎屯、昌吉、乌苏、吐鲁番、温泉、博湖、巴里坤等十多个专州、县、市的几十所中小学作过几十场报告,听众达近万人次,收到轰动效果,博得广大师生的赞誉。

1979年后,陈炳文开始主攻《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并分别兼任全国和新疆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和理事长,自治区优秀教师、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他在教学科研上也取得丰硕的成果。退休后,陈炳文被聘为新疆崇正私立学校的语文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开始了他“老有所为”,投身边疆民办教育事业,延续教育生命的新征程。

 

洒向杏坛都是爱

陈老师“实、活、情、新、美”的教学艺术

陈炳文,1957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到新疆后,分配到乌鲁木齐第一师范任教。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他就受命搞教改试验,经过一学期的苦战,他总结出语文课要读、讲、写相互结合的“一条龙”教学经验,提出龙头要丰满(即预习要充分),龙身要精干(即讲解要少而精),龙尾要多姿(即练习要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自治区教改总结汇报会上,他用上述方法讲了《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公开课,博得了原教育厅厅长张梵和来自天山南北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至今还有不少老学生对此记忆犹新。

陈炳文在第一师范任教期间,一手抓课堂教学的改革,一手抓课外语文活动的开展。课堂上,他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重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他重视理的晓喻,更追求情的感染、美的享受。他从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实际要求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要求学生说话、朗读、分析、板书等方面要有过硬的本领。在课外,他不辞劳苦,克服种种困难,指导成立各种活动小组,定期开展活动;他亲自挂帅编印《诗文小辑》,出版《优秀作文选》;他亲自主办查字典、板书、讲演、朗读、作文等竞赛活动;他以广东腔的普通话为全校学生举办《红岩》、《欧阳海之歌》、《青春之歌》的系列故事会和读书报告会。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使当时的语文教学丰富多彩。多少年过去了,又有多少第一师范毕业生仍念念不忘陈炳文在他们求学期间上课和听故事后留下的那些动人情景?

乌鲁木齐地区一批六六届第一师范毕业生,在酝酿庆祝陈老师从教四十年活动时,竟不约而同地要求他在他们25年前上过课的那间教室里,再让年已经40开外的他们充当一次师生,再给他们上一课《茶花赋》或《北京车站》。这既是美好的回忆和渴望,也是对陈炳文教学生涯真挚而中肯的品评。

陈炳文在一师经过20多年不断探索、艰苦实践而形成的“实、活、情、新、美”的教学艺术,在第一师范毕业生当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高师毕业生中产生了影响,一位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八二届毕业生、现为中教一级优秀教师是这样回忆的,他说:

“我上大学时,有一位写作老师(即陈炳文,笔者注)讲授韩少华的《序曲》一文,为了准确反映文章结尾处,描写演员的‘飞升’动作时,尽管我的老师是一位男教师,并且年岁40好几了,他边说边情不自禁地舒展双臂,单侧后抬腿,加入了恰当的眼神、表情,潇洒、漂亮地演示了‘飞升’动作,为便于学生准确地把握人物心理,作了一次形象的演示。十年过去了,老师当时的形象还是那样记忆犹新,难以忘怀。这令人难忘的课,激发了我学习的热情和对教育事业的渴望追求,对我以后投身教育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使我感到教育的内涵太大、太深了。生动、形象的课能激发人高尚的情操、美的追求及对知识的渴望。”(转引自王德珍著《美的塑造》第5页)

这一段文字足以说明陈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风格、艺术,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校的变迁而变化,他是一直坚持始终的。

121团学校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开课

1990年春夏之交,陈炳文在石河子农八师121团开门办学点给文史大专班授课期间,曾应邀给该团炮台小学四年级一个班小朋友作过一次《再见了,亲人》的公开教学。团场学生见识不广,师生年龄反差甚大,课前没有深入了解学生情况,而听课的老师竟多达二百多人,这对从未搞过这么大规模公开课的小学生来说无疑陡增紧张,对“久经沙场”经常上这样规模公开课的陈老师来说也平添了不小的压力,几位好心的朋友暗暗地为陈老师捏着一把汗。谁知,当陈老师面带微笑,潇洒地走上讲台以后,几句逗趣的导语,一曲《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的清唱,几个有启发性的提问和想象场面的口头练习,就一下子把学生带进朝鲜某车站军民依依惜别的场景之中,课前那种严肃紧张的气氛顿时淡化下来。紧接着,陈老师声情并茂的一段范读,两位小朋友超常的分角色朗读,课堂上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那几位原来捏着一把汗的好朋友,这时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发出会心的微笑。

公开课按原来的设计顺利地进行着,只见陈老师时而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娓娓动人地叙述课文,时而用和蔼可亲的教态,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答问、做练习。那连珠般的趣语,那幽默形象的情态,那醒目精巧的板书,那敏捷灵活的应变,使整个课堂充溢着活泼、欢快、和谐、融洽的气氛,使所有的听课者(含老师)都处在兴趣盎然的学习中。尤其是,当陈炳文巧妙地引用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一文中那段催人泪下的“泪雨颂”的文字时,便把课堂教学推向了最高潮,每一位听课者在陈老师的饱含激情的“范读”声中感动得坐立不安,有的竟热泪盈眶……陈老师的“情感教学法”在一所普普通通的团场小学又一次获得成功。陈老师在“再见了,陈老师”、“陈老师,再见了”的亲切童声中走下讲台,走出教室。课后,许多老教师围上来,伸出大拇指赞叹道:“教了十几、二十年书,还从未见过这样有水平的教师!绝了,真绝了!”

淳朴而热情的农场小学生,听说陈老师要离开团场返回乌鲁木齐时,竟顶着铺天盖地的风沙,赶到陈老师的住处向他送别。他们口袋里装着刚刚写好的情真意切的告别信,他们的代表手里捧着两束鲜艳的塑料花(后来听说是通过某个学生在炮台商场工作的家长特地到库房挑选出来的),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簇拥在陈老师宿舍的过道里。这突如其来的送别,这情真意切的再见,感动得陈老师竟手足无措,不知道说什么是好。一声声感谢,一句句再见,一个类似“依依惜别深情”的动人场面在偏僻农场出现了:当几位小朋友用颤抖的声调说出“敬爱的陈老师,回去后请您不要忘记我们,121团炮台小学有您教过的学生呀!”不知道是哪位小朋友再也忍不住离情别绪的激动便抽泣起来,接着几位女同学哭出声来,男同学也哭出声来。陈老师和其他几位老师,面对着如此感人的场面也不禁热泪盈眶,不能自已。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在他们的班主任和教导主任多方劝说下,孩子们才重整衣貌,带着颤抖的声音齐唱起他们昨天下午才刚刚学会的《歌声与微笑》这首歌曲,要陈老师把他们饱含深情厚谊的歌声带回自己的家,要陈老师把那迷人的微笑留下……

誉满新疆中学语文界的“教星”

陈炳文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曾应邀先后到乌鲁木齐、喀什、和田、库尔勒、哈密、伊犁、博乐、精河、呼图壁、奇台、石河子、克拉玛依、吉木萨尔、奎屯、昌吉、乌苏、吐鲁番、温泉、博湖、巴里坤等十多个地州、县、市的几十所中小学作过几十场报告,听众达近万人次,都收到轰动效应,博得广大师生的赞誉。

19911213日,陈炳文在吐鲁番市三中阶梯教室,给两个初二班的学生和来自吐、鄯、托等地300多位中小学教师做了《听潮》一课的公开教学。课堂上,他那融知识性、趣味性、情感性、练习性于一炉的教学构想,他那集歌声、书声、笑声、赞叹声于一堂的教学气氛,他那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读、讲,他那循循善诱、当场见效果的教学本领,一句话,他那“实、活、情、新、美”的教学风格,无一不使听课者折服。一位与陈老师素昧平生,特地请假从几十里外的托克逊冒着严寒赶来听课的老教师,在课后情不自禁地奋笔撰文——《真情四溢,水到渠成》(陈炳文讲《听潮》纪实)发表在《新疆教育》第三期上。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久闻新疆教育学院陈炳文讲课善于以情动人,以情夺人,终于有幸在吐鲁番三中一睹风采,获益匪浅。”文章的结尾是这样说的:“两节课结束了,全体听课老师被陈老师活泼的教学方法以及他真挚炽烈的感情所倾倒,体会到了他以情动人,以情夺人的深厚教学功底。”课后有人说:影坛有“影星”,歌坛有“歌星”,如果教坛有“教星”的话,那把陈炳文评为“教星”,也是当之无愧的。

丰硕的科研成果

1979年以来,陈炳文开始主攻《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并分别兼任全国和新疆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和理事长。实践呼唤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由于教学和社会工作的需要,他重视对自己长期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他重视语文教学的科学研究。纵观陈炳文近十多年来的科研,我们发现他善于及时把握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前进的脉搏,敏捷地捕捉时代对中学语文教改提出的新课题,从实际出发,精心选题,广搜资料,蹲点试验,推陈出新。上世纪80年代初,他着力于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研究,先后撰写“大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系列论文,受到全国中语会一、二届年会的注目,其中《再探》(即二论)一文以年会优秀论文刊登在《语文教学研究通讯》上。上世纪80年代中,他在原研究基础上把科研范围扩大到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开发方面,提出“自学在于‘创造’”的观点,并向新疆教育学院中文系提出“为培养创造型的师资而努力”的号召。上世纪80年代末,他又把科研引向关于“学法”和“单元教学”的研究,先后撰写一、二、三、四、五论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的五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其中关于单元教学整体优化的观点,被列为全国中语会第四届年会交流的重点论文之一,该文被选登在《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0期上。当年7月,香港中文教育学会第二届中文课程教材教法国际研讨会曾邀请陈老师出席会议,并安排陈老师在会上作“关于单元教学整体优化”的小组发言,进行国际性交流。上世纪90年代初,陈老师又把科研的眼光投向社会,致力于中学语文教育大体系的研究,发表了《语文教育大体系观》(载《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提出了“一体两翼四贯串”的新观点。该论文曾获新疆教育学院第三届科研成果论文一等奖,新疆教育学会首届教研优秀论文二等奖。除此以外,陈老师的科研范围还涉及传统语文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思路”教学、听说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等许多方面。近十多年来,陈老师共撰写发表40多篇论文,其中11篇分别获国家级和省级奖励。1991年他还主编、合作编写出版了《语文教育论》专著。近几年来,他还先后担任过全国性的《爱我中华、爱我新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中学名校作文选》(开明出版社出版)、《科学家的故事》、《中外中学生作文写作鉴赏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等辞书的主编、编委。由于他的教学和科研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因此,1989年他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师;1986年和1990年先后两次评为自治区级优秀科技工作者;19925月由新疆教育学院党委和学术委员会评审推荐上报申请批准的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给予的特殊津贴待遇。

最近,陈老师在严寒的冬天里又动人地唱完了一支情感教学法的“春之歌”,又在教改征途上成功地攀登上一座新的高峰,这就是19921121日,他在兵团一中为500多位师生成功地举行的高二年级《雄关赋》的公开教学。尽管课前陈老师身患重感冒,且党、政、教事务缠身,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情和深入备课,尽管这篇课文是陈老师从来没教过的课文,但由于他有长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娴熟高超的教学艺术,有对教育事业,对教学改革坚贞不渝的信念,结果仍上出了两节超本人以往水平的高质量的示范课,博得了听课者“宝刀未老”、“老当益壮”、“听君两节课,胜教十年书”的赞誉。在一片赞扬声中,陈老师备感到执著追求、努力登攀后的喜悦;同时陈老师也备感“路正长”、“关还多”,深化教改的艰难。因之,他满怀继续登攀的豪情,高声朗诵毛主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诗句以自勉。

退而不休,情钟“崇正”

1997年阳春三月,年逾花甲(64岁),本应退居在家颐养天年的陈炳文,居然应邀,被聘为新疆崇正私立学校的语文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开始了他“老有所为”,投身边疆民办教育事业以延续教育生命的新征程。

当过大学中文系系主任20多年的陈炳文老教授,到“崇正”去上课,当校领导的副手,是轻而易举、十拿九稳的“小差使”,实际上是“老教授遇到了新问题”,受到了新的挑战。他一上任就感到力难胜任、捉襟见肘、望职兴叹。

“崇正”不是像有些人所认为的是以大企业、大财团为依托或以银行贷款为后盾而兴办起来的民办学校,她纯粹是以个人出(筹)资、租赁翻修旧校舍,靠规定收取学费而维持运转的“私立”学校。她崇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要政府一分钱的办学思想;她倡导的是“崇德正行、爱满校园”的教育理念;她追求的是服务社会,卓越一流的教育目标。她虽财力不厚,规模不大,但却要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激烈竞争大潮中,勇立潮头,奋力拼搏,树旗帜、创名校、争第一。陈老教授上任之时,就是面对着这样一所真正私立的学校,然而又是这样一所大有作为、大有希望的民办学校。新的环境,新的岗位,新的要求,新的追求,将激发起新的勇气,新的干劲,新的才智去应对新的挑战,去争取新的胜利。陈炳文无怨无悔,不骄不躁,决心从新学习,从头做起。

陈炳文甘当副手,满怀激情地接受了王忠玉校长的委托,肩负起主管全校的教学、教研和提高教学水平的重任。为“崇正”的腾飞奉献余热,为边疆民办教育事业大发展再奉献心血。

“崇正”要腾飞,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老、中、青结合的师资队伍,是难以开展与时俱进,有声有色又扎扎实实的教改(课改)、教研活动的,是难以从“崇正”学子的特殊情况出发,去博取家长认同和社会需要的教学质量的。从事过大半辈子师范教育的陈炳文,深知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私立学校持续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所以从他上任以来,就全力以赴,克服重重困难,抓紧、抓好“崇正”教师队伍的建设工程,以聘任和培训“双高”教师为中心,通过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去积极进行教改和教研,去提高教学的质量,去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崇正”实行“专家治校,名师执教”的战略措施。陈炳文在招聘,挑选“名师”来“崇正”执教的工作中,真是付出了心血,下了大功夫的。他利用他广泛的人际关系的,在教育界物色动员、聘用一些具有高级职称的老朋友、老学生在退休后来“崇正”,充当老师队伍中的学科骨干、带头人。为了挽留一位要跳槽的老教师,他曾不辞劳苦,与校长一起亲赴该教师住处,“三顾”礼贤。每年寒、暑假,是“崇正”招聘、考核、挑选教师的繁忙季节,也是一个收获颇丰的黄金季节。陈炳文在此季节,除兼任招生工作外,就废寝忘食地投入到接待、谈话(面试)、听试讲课(课后还得评议)、查阅有关资料和签订合同等一系列量大、事繁的招聘工作中。记得2000年暑假,陈炳文为招聘几位新教师,与有关领导曾连续一周多冒着酷暑,顶着疲劳“连轴转”,以致劳累过度突发急性前列腺炎被击倒在办公室,不得不住院治疗,打破了他有生以来住院开刀动大手术的记录。病愈出院返校上班后,面对同仁们的慰问,他乐呵呵地说:“能为崇正选上几位名师加盟执教,动次大手术,流些血,掉一两公斤肉,值!”

“崇正”还招聘了少数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加盟教师队伍,作为教师的后备梯队,给教师队伍增添活力。但他(她)们缺乏教学经验,需作重点培训指导,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陈炳文对这些青年教师,寄以莫大的希望与期待,当然也要多付出一些心血予以重点培养。2002年,学校招聘来一位回族女性非师范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陈炳文不辞辛苦地抽出宝贵的时间与她谈话,教她上课,帮她熟悉教材,教她设计教案,甚至具体指导她如何谈话、如何提问、如何板书、怎样注意仪表……可以说像在大学教“教学法”课那样,不厌其烦地给这位新教师补其所缺;与此同时,还安排她听老教师的课,听陈炳文自己的课,以便使她尽快胜任教学工作。经过陈炳文这一番努力,试用期结束时,她被正式录用,一年后又被升任高中的课。所以,不少青年教师戏称陈炳文为“教师爷”。

为了继续提高中、老年教师的教学水平,陈炳文除帮助他们制订和执行相应的进修提高计划,派他们参加有关短期的培训活动外,还把他们放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紧紧依靠教改和教研的实践活动,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汇报课、示范课和评优课等来促进、提高。

2001年秋,“崇正”荣幸地被列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课改”)实验基地之一。陈炳文又以此为契机,与其他有关领导一起,制订了《中学部关于实施创新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学部语文阅读教学教改试点实施研究工作计划》小学部语文、英语、思品课《课题研究实验方案》等几套“课改”的实验方案,带领全校教师走上课改第一线。其中特别部署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配备经培训上岗的教师担任“课改”任务,采用新编的教材,按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进行实验研究。其他年级各科教师,根据学科和个人特点,围绕“学会学习,自主发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课题,自选一到两个子课题在各自的课堂教学内,有计划地进行实验研究。学期结束时,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写出总结报告或教科研论文。为了推动这场“课改”,陈炳文除了参加课前备课外,还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课、汇报课、评优课,动员广大教师、学生投入到“课改”中来,使“崇正”的课改既有声有色,又扎扎实实。为了取得指导课改的主动权,陈老教授,还一如既往,不顾校务的繁忙,不顾已高的年事,主动地兼任了中学部一个班的语文课和一个班的思想品德课。他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实验,集知识性、趣味性、自主性、创造性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每一堂课力争体现出自己过去所形成的“实、活、情、新、美”的教学风格。20015月,市教育局督导组来校督导评估时,对“崇正”的37节课改课进行了评估,参加评估的专家们最后作出评定:100%是合格课(等级分优秀、合格),陈炳文接受督导组评估的两科两节课改课,均被评为“优秀课”。多位专家说:“‘崇正’是藏龙卧虎的地方”,“强将手下无弱兵”,“陈老师的积极教改的精神太令人钦佩了……其教学风格不失当年风采,像他这样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如沐春风的课改课,我从教30多年了,还不多见哩!”专家们的赞扬是对“崇正”课改的肯定,也是给主管课改的陈炳文以莫大的鼓励和安慰。

陈炳文还深知教学科研,对推动教改(课改)的重要作用,上任以后,他就响亮地提出“科研兴教”的口号,向教学科研要办学的质量和效益,要使教学科研成为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识和行动准则。为加强对教学科研的领导,学校成立了专门机构——教研室,由陈炳文兼任主任,着手制订《新疆崇正私立学校教研室工作职责》,从“崇正”的实际情况出发,部署力所能及和行之有效的教学科研活动,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全校教师,积极投入教育教学的实验研究。陈炳文除不遗余力指导、帮助老师们制订各自有特点的实验计划和总结经验外,还亲自蹲班抓点,上实验课,带头撰写教学科研论文。他先后撰写了《语文素质教育面面观》、《师生教学关系辩证观》、《谈谈质疑法的运用》、《创新教育漫谈》、《语文阅读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初探》等多篇教学科研论文。在他的带动和具体指导下,经两年多的努力,“崇正”群众性的教学科研已初步形成风气,涌现出一批质量较高的教学科研论文(含经验总结,实验方案)。20035月,在热烈庆祝“崇正”建校十周年前夕,陈炳文受权执行主编,精选七十多篇各类文章,二十多万字,以《教海探珠》为书名,结集出版,作为珍贵的礼品向“崇正”建校十周年献出了一份厚礼(同时还出版了学生习作选——《春花》,近80篇佳作,向校庆献礼)。这是“崇正人”教书育人的心血结晶,是教改(课改)实践的真切体会,是打造“精品学校”的理性思考,是教育理想的具体展现。它是“崇正”发展史上引以自豪的光辉篇章。

 

(根据《献身边疆教育的人们》整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学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24-1505077.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1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