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
杜文慧--《去新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50年代人物 3
2025-8-4 15:49
阅读:367

杜文慧--《去新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50年代人物 3

张学文转贴,2025 08 04

 杜文慧 于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和丈夫王宝光作为首批27人的支援新疆的卫生队伍,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工作。她创立了全疆第一个儿科病房,率先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建立了儿童保健、小儿神经、新生儿等专业。1960年,她领导的儿科被评为自治区“三八”红旗集体,杜文慧也被评为自治区“三八”红旗手。“文化革命”后,杜文慧从儿科临床工作转到科研领域,创建了全疆第一个儿科研究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她发表各种学术论文及译文50余篇。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两项,自治区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四等奖一项,卫生厅科技成果奖多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新疆儿童保健的女神

   ——记新疆儿科医疗事业的开拓者杜文慧

 

 

一切都为患儿服务

杜文慧于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和王宝光一起,报名参加第一批支援新疆的卫生防疫大队,分配到原新疆省立第一医院工作(1955年改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作为当时新疆规模最大的省立医院,全院仅有80张床位,内科、儿科同一科室,对婴幼儿患者和成人患者双方的诊断、治疗都非常不利。杜文慧虽然年轻,却有开拓精神,看到这种情况后,建议院方改变现状,院领导采纳了她的建议,将内科、儿科分开,创立了全疆第一个儿科专业病室,从而使新疆的儿科医疗事业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杜文慧从创立儿科开始,已记不清有多少个日夜,都是在患儿床边度过的;也记不清有多少危重患儿,都是在她精心治疗下,痊愈出院的。在杜文慧的心里,患者永远是第一位的。

最初省立第一医院的儿科病房只有六张床位。1956年,自治区人民医院在二医院的旧址上,盖起了拥有600张床位的二层楼病房,以后又逐步扩建。小儿科床位也跟着增多,逐步发展到60张、80张、100张,成为乌鲁木齐市拥有儿科病床最多的医院。

20世纪50年代,在杜文慧领导下,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儿科以临床管理严格、学术气氛浓厚闻名于乌鲁木齐。儿科对进修生和实习生,坚持进行教学查房及讲课、临床实习合一的严格要求,使进修生和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就养成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对患儿负责的医疗规范。自治区人民医院在儿科住院医生中,实行24小时值班制、总住院医师制,使年轻医生得到认真培养,增强了责任心,也锻炼了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1960年,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成立了医疗差错监督小组,制定了医生工作40条,加强了对医生的常规临床监督工作,这些制度后来也被内科采用。

20世纪60年代,自治区人民医院还没有监护仪器,但在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儿科,对危重患儿的抢救工作已形成制度化,制定了一系列抢救常规制度,这些制度一直延用到今天。针对少儿患者病情变化快的特点,该科规定,凡小儿危重患者,必须有专职医护小组进行监护,小儿科主任也经常参加守护,直至病人转危为安。杜文慧提倡,儿科的医生要守护在危重患儿床前,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她还要求医护人员必须认真分析患儿病情变化,作好预测,使险情在没有发生的时候就能得到预防和处理。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的中老年医护人员都记得这么一件生动事例:有一次,在抢救一个名叫“毛毛”的中毒性痢疾的患儿时,杜主任几乎24小时带领医护人员守候在患儿身边,她指导医务人员给毛毛灌肠、降温、止惊,又要求他们给患儿五分钟量一次血压,五分钟从静脉推一次药,不断记录毛毛的排尿量,测尿比重,细心观察毛毛的生命体征,了解微循环改善情况,直到毛毛病情完全稳定后,杜主任才仔细地向值班大夫交代了病情和应该注意的事项,离开了病房。毛毛的家长目睹了这一切,感动得直流眼泪。毛毛痊愈出院后,他的家长写了一篇文章,详细描述了杜主任带领儿科医护人员抢救毛毛的情景,当年的《新疆日报》用一个版面全文予以刊登,引起社会上强烈的反响。20世纪60年代初,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已成功地将中毒性痢疾患儿的死亡率降到1%以下,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善于总结创新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杜文慧同志对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的诊断和治疗,也提出了独到见解。“结脑”临床病程,一般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在尚无CTMRI检查手段的当年,她根据“结脑”病理变化和临床病情进展的情况,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在病程的中、晚期之间应设中偏晚期这样一个病程分期。她认为这一病程期属于抢救期,如抢救及时,病人可治愈,如错过这个抢救时期,病人即会陷于昏迷,不仅增加了治疗难度,也易导致患儿死亡,即便治愈,也往往让患儿留有后遗症。自治区医院的儿科医护人员,在杜文慧同志此项理论的指导下,仔细观察分析,及时抢救患儿,使“结脑”的抢救成功率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多年来,杜文慧同志通过对大量临床治疗实例进行总结、对比,发现教科书里记载的有关治疗“结脑”的激素使用剂量偏小。为此她撰写了与此相关的论文,在第七届全国儿科学术会议呼吸专业会上宣读,受到儿科学术界的重视,当《实用儿科学》再版时,治疗“结脑”的激素使用剂量根据杜文慧发现的结论,做了相应的修改。激素治疗剂量的调整,明显地提高了“结脑”的治愈率,降低了它的后遗症率和死亡率。

杜文慧同志不但精于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而且思想开拓,预见性强。在有关部门及领导的支持下,她率先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建立了儿童保健、小儿神经、新生儿等专业。20世纪50年代初,她亲自看血片、骨髓片,诊断黑热病、白血病。在此基础上,她在60年代,又带领青年医师,开展了在当时比较先进的血液学实验室工作。“文化大革命”后又相继建立了血液学、免疫学、医学病毒学等实验工作。整个20世纪5060年代,自治区医院的儿科,在自治区范围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60年,她领导的儿科被评为自治区“三八”红旗集体,杜文慧本人也被评为自治区“三八”红旗手。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儿童保健工作的加强,儿童患病的人数比以前大大减少了。时代在发展,病种也在变化,80年代后传染性、细菌性疾病减少,呼吸道、血液类疾病及各类慢性病增多。杜文慧领导下的儿科也与时俱进,加强了对这些病的诊治和研究工作,相继开展了对小儿肾脏、小儿神经、康复治疗、儿童心理、小儿内分泌等疾病的诊治,并且取得了成绩。

建立儿科研究所,推动儿科疾病的研究工作

杜文慧同志从儿科临床工作转到科研领域,使儿科的科研工作迅速发展。1981年,她开始进行临床病毒学研究,在深入研究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过程中,她敏锐地发现,围产医学中,有关TORCH感染的研究,是临床研究的前沿课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她在乌鲁木齐地区,分别对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弓形体,在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组中流行的情况,进行了大量调查。1986年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她筹建了新疆第一个自治区儿科研究所。随着科研工作的步步深入,她不但进行了上述各感染因素单项感染母婴传播研究,而且在1987年又申请并中标卫生部科研基金资助课题。三年里,在人手不足,自己身体多病的情况下,她努力工作,完成了TORCH感染对围产母婴影响的综合研究,写出了《乌鲁木齐地区TORCH各感染因素的流行病学的调查及对围产母婴危害》的研究报告。这个科研项目是国内最早完成的有关TORCH感染自流行病学至临床学以及母婴传播的研究项目。在研究中,经大量的实验室及临床随访,摸清了TORCH各感染因素在乌鲁木齐地区的流行规律,找出了本地区影响胎儿的主要感染因素为巨细胞病毒,为我国的优生优育工作,作出很大贡献。该项研究,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她以六个月以下小婴儿麻疹的频发,出现麻疹感染爆发流行为内容,探讨在高免疫覆盖人群中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自选课题进行研究,共发表科研文章三篇,获自治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为了完成新的科研项目,杜文慧不顾年事已高,在数九寒天亲赴阿勒泰、喀什、和田、阿图什等地的农牧区,一边采集血标本、一边为基层会诊疑难患者,每到偏远的农村、牧场,她都热情为农民、牧民看病。为方便工作、节省开支,她不住宾馆、饭店,坚持住当地医院的病房或值班室,也不游览名胜古迹。她这种作风,深受农牧民和基层工作者的欢迎,他们称赞说:“这才是真正下基层工作的专家。”

杜文慧同志知识渊博,治学严谨,胸怀坦荡,工作勤奋。她不求名利,医德高尚,对收受“红包”等不良风气深恶痛绝。

杜文慧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她严谨、认真、深入临床的工作作风,影响和带动了儿科一批批医护人员。为培养、提高年轻医务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她长期以来,坚持选送青年医生赴内地进修、学习,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她热情帮助科里青年医生设计课题,查找资料,指导实验,手把手地教,一遍遍地修改讨论。她还是自治区人民医院第一位带教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多年来,杜文慧主持的儿科,积极鼓励医护人员努力钻研业务,重视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大力培养人才。她领导的儿科一共考取了十一名硕士研究生,两名博士研究生,六名出国研修生,并为全院培养、输送了数名护士长。

杜文慧同志在工作中,共发表各种学术论文及译文50余篇。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两项,自治区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四等奖一项,卫生厅科技成果奖多项。她曾参加秦振庭教授主编的《围产新生儿学》专著中有关TORCH感染章节的撰写,崔君兆主编的专著《孕期感染与先天畸形》中有关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章节的撰写。1994年,她享受了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连任711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委员,连任四届新疆儿科学会主任委员,担任了《中华儿科杂志》等多家权威儿科杂志的编委。

 

(根据《北大人在新疆》整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学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24-149643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