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之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rer009 西藏农牧学院

博文

在西藏做科研之一 精选

已有 5718 次阅读 2009-8-27 21:36 |个人分类:心灵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西藏, 林芝

     来到西藏林芝快两个月了,还是保持原来上学时的习惯,总想在科研上找点事情做。搞农业的大家都知道,一年之际在于春,但是现在正处于8月,现在的时期是上不上、下不下,自己想要做的东西这个时期根本做不了,没办法,只好先做一些外围的东西。一上手,发现了好多问题,先听我一一道来吧!



1 在林芝搞科研的初步感觉

      我觉得在这搞科研有很多内地不可想象的限制因素。总的来说,在农业科研方面,我觉得做应用性研究在西藏相对而言更合适一些,在有些方面不太适合搞基础性的研究。

2 限制因素之一-----交通不便

      西藏的地理状况大家都知道,交通比较不方便,这对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的采购造成很大的困难,尤其是一些对温度条件要求较高的疫苗、生物酶之类,在交通运输上存在很大难题,有些实验根本做不了。有人说,从成都空运啊,理论上可行,也有这么做的,但是成功的很少。运输环节的增加以及采购材料的种类增多带来的困难,常常会给实验带来很多不确定的风险,而这种不确定的风险极有可能是造成实验无法进行下去的罪魁祸首。

2 限制因素之二-----学术交流困难

      由于林芝地处偏远,除了慢吞吞的公路交通外,就只有林芝——成都的飞机了。偏远的地理位置和成本高昂的交通费,是导致学术交流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由于许多科研人员不愿意来西藏,导致林芝科研人员的总体学术水平与内地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有分量的科研成果也不多,这也对外来人员进藏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事实上,政府对人员管理方面的政策也对学术交流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政府管理规定,外国人不能来林芝,我对此也能理解,可学校的管理导致科研人员要想外出进行交流,困难简直不可想象,一方面科研人员琐事缠身,只能在挤时间出去,另一方面,出去要请假,几乎只要与你有关的部门头头都得签字,十个八个签字是少不了的。

3 限制因素之三-----缺人 

      做实验有出谋划策的,还得有出工出力的,在林芝做农业方面的实验缺人啊,连农民工都很难雇到,从实验设计到实验执行、数据获取,地里、实验室的工作,几乎所有的活都得我自己来做。雇人难以雇到、价格高昂到不说,关键是雇人干活得看着,一不留神简直能把实验破坏掉,有那闲功夫还不如我自己做了;找学生?也不行,这里的学生比较愿意在学校课堂上学习,找他们出来干活,除了极个别的,没有几个愿意的,照常给工资也不行,除了听话,干活的技能基本为零,无论是在实验室干活还是在田间干活(研究生也不行,只不过能比本科生强一点),没办法,还得自己干。

4 限制因素之四-----缺钱 

      说起来大家可能不相信,我博士毕业后来到农牧学院,没有科研经费,但事实的确是这样。明年会有,全校有五万青年基金,注意了,不是每人五万,而是全校的青年教师去竞争这五万,申请上了,五个人每个人给一万作为前期启动资金(也怨我,面试的时候没有细问,以为一个人给五万呢,这些钱虽然也很少,但也勉强凑合用了,没想到。。。。)。

5 在西藏搞科研的优势

      说了这么多的劣势,也聊聊优势吧。在西藏搞科研的最大优势就是,好多研究领域都是空白,只要搞出东西,就有地域特色,创新性很强,这是吸引我来这里的主要原因;另外,虽然在这里工作琐事很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但是在工作过程中的科研压力比较小,由此能让你有一个自由的心灵去做你想做的东西,我个人认为这一点是内地没法比的。此外还有项目申请方面的优势,当然,一个新人只能申请国家课题,自治区的课题基本是别想了,行内人都知道我这话啥意思,这是全国通病。

      总的来说,尽管有好多不如意之处,但是我还是愿意在西藏搞科研。人总得发挥主观能动性,问题只能自己慢慢解决,不会有现成的热乎饭等着你去吃。还好,明年我父母能过来跟我在一起,另外有两个年轻人也能过来当农工,帮我做实验。没有科研资金支持,也只能花自己工资了,幸好两个人挣工资,而且这里的工资还算高一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0561-251830.html

上一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列表(CSCD期刊)
下一篇:松嫩平原西部大安灌区在建项目印象3(图)
收藏 IP: .*| 热度|

9 武夷山 艾云灿 朱志敏 王德华 梁建华 陈苏华 刘畅 苗元华 zhouzhh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