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雷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niu

博文

后危机时代——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63)

已有 2776 次阅读 2010-10-23 21:40 |个人分类:经济真相|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房价, 财经, 金融危机, 经济真相, 东南亚经济危机

  在过去四十五年的绝大多数时候,美国国际集团(AIG)稳健如水池中的迈克尔?菲尔普斯,定期交出一份决不让投资者失望的财务报告。2004到2006三年间,它的净利润分别达到98亿、104亿和140亿美元。这让它长期居于美国利润最丰的十家公司之列。但在美国时间2008年9月16日晚,其董事会用 3个小时讨论着一个问题:明早我们是否申请破产。
    2009年8月下旬,几位投行人士称(消息不太准)六家大型外资银行和投行收到来自国资委的一封法律函,该函声称国资委下属部分央企,将对此前与外资投行签订的大宗商品挂钩产品,保留不付款的权利。这意味着深陷衍生品泥潭的某些央企,有可能单方面中止这些带来浮亏累累的相关衍生品合同。
    一位央企人士曾向《财经》透露,几乎所有涉足外匯、进出口业务的央企都与衍生品交易有染,远不止按规定持有境外期货交易牌照的31家央企。这些衍生品合同总共涉及的名义本金高达上万亿元。当然,名义本金远非最后的实际亏损,但这一规模仍远远超出了外界的想象。其中,大宗商品的套保占到相当比例。
    高盛在2009年第二季度成功发布盈利报告,创单季度的盈利记录。美国发生了70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但是这家金融巨头净利润达3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金融炒家做什么?
    股市的门一开一闭,一天就过去了,而金融炒家们在降低风险和扩大风险活动中,钱赚到手了。无论是期货、股市还是其它金融产品,金融炒家们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两件:降低风险和扩大风险。自古有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之说,为了收益不得不冒险,只有冒险才能获得收益。但是他们想多赚钱,少冒险,因此他们又在想法设法降低风险。金融炒家们就在降低风险与扩大风险中徘徊。随着金融技术的发展,从技术手段上避免风险越来越成为自然的选择,比如“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即 “分散投资”。具体实现方式多种多样,把资金投在不同的产品中,不同的市场中,甚至把资金由不同风格的经理人来管理,这些都构成了“分散投资”。比如在股市中,我们可以选择不同行业的股票做分散投资,如医药、农业、电器、化工等等都投资一些,使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尽可能小。另外可能把资金分散在不同的市场中,比如放在股市一部分,债市一部分,期货市场一部分,甚至放在不同的国家。后来有人可能会考虑选择由不同风格的经理人来打理,有的经理人有大局观,有的则注重细节等等。

    分散投资是一种方式,不过很快又有人考虑到保险公司。1976年9月的一天夜里,35岁的财务学教授雷兰(Hayne Leland)失眠无法入睡,躺在床上海阔天空随意想象,突然想到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为自己的投资投保?保险公司减轻了人民的痛苦,让成为灰烬的房屋恢复价值,能够让失业者继续生存,能够为重大疾病患者支付医疗费用,为什么不能为投资损失获得补偿?显然保险公司不会为投资损失投保,否则大家都会去投保,只赔不赚。雷兰没有停留下来,而是继续前进,他进一步研究发现“期权”非常类似于投保。期权等同于股市中的权证,如果你担心股价下跌出现损失,那么你可以购买看跌期权。期权,从字面上理解,期代表期望、未来,权代表权力。你购买期权就意味着在未来可以实施某项权力,简单说即是投资人有权利在特定时期做某事(当然是合同里规定的)。对于股票看跌期权,当股价下跌时,你仍能够以特定价格卖出股票,避免损失。商品期权意味着你可以某个价格卖出,例如石油期权、大豆期权、玉米期权。有看跌期权也有看涨期权,看涨期权意味着当价格上涨时,你能够以特定价格买入股票、大豆、石油、玉米等等。
    从表面上看,期权的确是一种保险。铜加工企业怕铜价涨,于是买进铜的看涨期权,涨价了你也不用担心。铜冶炼厂家怕铜价跌,于是买进铜的看跌期权, 如果铜价跌,也不用担心。不过,有时会弄反过来,铜加工企业反而卖出期权,比如会将来在某个价格上购买多少铜。当铜涨价时,期权没有价值,铜加工企业白白赚了一笔。反过来,铜价下跌,它就不得不按原价购买铜,损失一笔。由于卖出期权的收入是确定的,而铜价格下跌的幅度却并不确定,损失很容易被扩大。

    类似于赌场里的买大还是买小,期权只是最初级的玩意。围绕期权,聪明的金融机构玩起更多花样,包括CDO、CDS、Accumulator等衍生品。中信泰富购买澳元的累计外汇期权合约 (Accumulator) ,造成超过150亿人民币的浮动亏损。AIG受到CDS致命一击,到底损失多少,怕谁也不太清楚,现在已经被美国政府接管,避免了立刻倒闭的命运。 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掉期)的发明,是衍生产品的里程碑事件。CDS在1995年由摩根大通创造,解决放贷风险。简单说,当投资者放贷给别人,但又担心别人不还,怎么办?特别是贷款人的信誉又不太好,但提供的利率又非常诱人,投资者心里就会有压力。放贷罢,担心成坏帐;不放罢,利率又非常敲。现在,有了CDS提供保险,放贷者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晚上睡个安稳觉。假设你购买了AIG提供的CDS,当贷款收不回来,AIG赔付给你,只要AIG不倒。AIG是信誉良好的大企业,倒闭的可能性太小,完全可以放心。那么用标准的话说,即是当企业或个人在面临多种债权风险(比如拥有多家公司的债券)而又不想马上将债权全部出售的时候,可获得CDS 卖家所提供的保险。作为一种对冲风险的工具,其运作方式为:一方为一种特殊的债务票据(无论是债券、银行贷款还是抵押)付给另一方保险费用,当债务本身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偿。而承保者——在CDS市场,银行、投行甚至对冲基金均可扮演此角色。

    AIG下属的小不点的部门AIGFP是设于伦敦的一个377人的分支部门,专门出售CDS。合约规定,只要抵押贷款债券持有人购买CDS,AIG就承诺当担保的债券出现信用违约时,向CDS买家进行赔偿;更有许多CDS合约规定,只要所承保证券的风险上升(主要依据评级公司的评级),AIG就需要向买家提供现金或国债等抵押品。实质上,AIG就是为投资者提供保险,类似于生活中的寿险、房屋险、车险等。从AIG最近几年的财务报告可以看出,CDS业务给 AIG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众所周知,保险建立在事故很少发生的基础上,房子几乎不可能着火,飞机几乎不会出事。然而,保险公司仍然存在风险,它为一个村庄的所有人承保,随后迎来了一场淹没全村的泥石流,911事件也让保险公司损失惨重。AIG签定大量的CDS业务,潜在风险高得令人毛骨悚然,从概率上讲客户违约的概率很低。然而次贷危机使客户违约的概率从很低变成很高,AIG担保赔付相当于百倍其所带来收入。
    作为一家大公司,AIG受损惨重,进一步说明了衍生品的风险性。除了保险公司,投资银行还干了一件坏事,让普通投资者担保(个人投资者和非金融主业的企业)。投资银行首先把这些产品包装成普通的投资品,在名字上、形式上对投资者进行误导。保险公司承担风险,要收保费,与一般的投资过程完全不同,不过投资银行却采用一系列包装手段,使其与一般投资过程完全类似,如果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产品,很容易上当。

    前一些时间,众多内地投资者因在香港外资银行购买“打折股票”而巨亏,“打折股票”像股票但不是股票,而是一种与股票挂钩的金融衍生产品——累计期权 KODA,全称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它可以和外汇、股票、石油期货等挂钩,通常合约期为一年,设有取消价及行使价,在一年的期限内以低于现时股价的水平为客户提供股票。

    KODA有四个特性:1、买入股票的行使价往往比现价低10%-20%;
            2、当股价升过现价3%-5%时,合约自行取消;
            3、当股价跌破行使价时,投资者必须双倍吸纳股票;
            4、合约期一般为一年,投资者只要有合约金额40%的现金或股票抵押即可购买,因此这一产品往往带有很高的杠杆性。

    由于买入股票比现价低,投资者得到好处(类似于保险费),相应地要承担一定义务(标的金额)。当股价跌破行使价时,投资者必须双倍吸纳股票,期限为一年。假如说股票的行使价是8块,跌到一块钱了,但每天得花8块钱一股来买,数量是初始值的双倍,而且一直要买一年。

    此类金融衍产品在美国属于禁止销售的理财产品,且美国曾经出现过投资人诉银行兜售此类产品涉嫌欺诈并胜诉的案例。中信泰富浮亏150亿港币事件中,中信泰富所投资的正是此类金融衍生品,只是股票换成了外汇。银行和客户签定协议之后,就是在赌一些股票的涨跌。客户存在银行里的钱实际上已经成为购买金融衍生产品的保证金,很多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掉进去之后,一生的积蓄便血本无归。

  金融衍生品如此危险,AIG为什么要拿身家性命拼赌呢?有三个方面,一、前几年经济繁荣,金融衍生品的确给AIG带来很多的收益,使他们忽略了危险,盲目扩大投资。二、高管利益的不对称设计。投机成功,公司员工将获得天文数字般的报酬,投机失败则无须从自家兜里掏出真金白银赔偿。三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近几十年来,IT技术、内部控制技术和组织行为理论的发展大大提高了金融业在物理空间上把握风险与收益的能力。例如,分支机构的舞弊行为大为减少,强大的计算机工具能够捕捉全球金融市场每一角落的套利机会。这种能力使AIG盲目自信,忽略了风险。
  

    保险业与金融危机

    金融衍生品天生具有高风险。美国发生了一件违反我们常理的怪事,一名叫尼柯森(Jim Nicholson)的银行出纳,面对抢劫银行的悍匪勇敢斗争,制服劫匪。不过两天之后,他却反遭银行开除。为什么银行要开除员工,因为人家已经投保了。道理很简单,银行丢钱不要紧,反正保险公司会赔,可假如员工被劫匪弄伤,那银行就不知要赔多少钱。银行从个人利益考虑投票——不欢迎与劫匪斗争的员工。

    保险的本意是减少受害者的损失,然而在客观上也纵容了事故的发生。金融衍生品使金融投资者把风险转架出去或者降低风险,但并不代表他们远离风险。风险与收益成正比,扩大收益,扩大风险是投资者永恒的欲望。金融衍生品提供最低保障,降低了每笔投资的风险,与过去相比,他们承担单位风险所获得的收益大大增加,那么他们更愿意承担比过去更多的风险。这意味着风险总量是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剩下的事件就是利用高杠杆扩大投资规模。
    1998年,ISDA创造了标准化的CDS,从此CDS的市场规模便一发不可收拾。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报告,CDS的市场规模在2007年6月达到42.6万亿美元;另据国际互换和衍生品联合会(ISDA)的统计数据,CDS的市场规模在2007年底达到峰值,约为62.2万亿美元。而2007年美国的GDP为13万亿美元,全球的GDP也只有54万亿美元。美国股票市场的总规模大约为22万亿美元,抵押市场为7.1万亿美元,而美国国债市场为 4.4万亿美元。实际上投资者并没有这么多美元,主要是利用金融杠杆,雷曼兄弟倒下时,其平均杠杆高达40倍! 高盛,摩根斯坦利的平均杠杆在20以下,风险相对雷曼兄弟要低的多,但仍然很高。当金融研究者想法降低风险时,投资者却同时通过金融杠杆扩大风险。降低风险与扩大风险得到了辩证地统一。
      金融投资者作为一个理性的人,行为完全正常。当有外人在外面帮着收拾破烂时,他们就不必在意做什么。保险使投资者感到安心,当运气足够好时,获得高利润;运气差时,保险公司会救助他们。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其根源就在于投资者的安心,既然已经付了保费,有保险公司兜底,那就没有必要再过分在意风险。保险业就像一位溺爱孩子的家长,任由孩子胡作非为,替他们把事情摆平。最终结果是孩子一把火把家给烧了,不可收拾。风险一步步扩大,危机暴发。在这场风波中,投资公司与保险公司双方损失惨重。华尔街五大投行的命运发生根本转变。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商业银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与此同时,美国国际集团(AIG)股价一度跌破1美元,最终被美国政府接管。美国国际集团、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是金融危机中被接管的三大保险公司。
    AIG太大,以至于不能倒闭,最后被政府接管,纳税人买单。从最后的情况来看,投机者的策略获得成功。他们解决风险的办法不是缩小风险,而是扩大风险,分散风险。他们死了也要找几个垫背的,强迫政府救他们,最终获得成功。

    银行的问题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收入来自于存贷利差、投资收入、咨询收入和各种手续费。从传统意义上讲,银行对房地产进行贷款要赚取存贷利差。不过,随着金融创新发展,银行可以把贷款当成债券出售,立刻回笼资金。此时银行不是赚取存贷利差,而是赚各种手续费。银行要赚取存贷利差,必须保证贷款能如期收回,在放贷时就想着如何回收贷款。银行工作人员放贷如同为自己办事一样,唯恐什么地方不完美。当银行能够立刻回笼资金时,银行不再为自己办事,而是代别人办事。从银行利益来看,他们要尽可能把事办成,从而获得收益。从表面上看,银行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获利方式发生变化。屁股决定脑袋定律发挥作用,前一种情况银行担心收不回贷款,必然要严查客户资料;后一种情况银行担心客户的业务少,必然要想法设法多做业务,而不用控制什么质量。
    投资者买次贷是因为他们相信银行会严格审查客户资料。过去是真的,而现在银行缺少了严查的动力,他们也许会形式上看一下,但真实性就很难保证了。如同在中国的各种事情,很多只是形式审查,他们不会管真假,只要有这个材料,就照着办。当犯错误不受惩罚时,人们自然会犯错误。金融衍生品能够分散风险,我们也清楚看到风险分散的坏处。唯一可做的是控制衍生品的质量,至少现在来看衍生品质量控制的并不好。三大评级机构对一些金融衍生品给予过高的信用评级,加速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和膨胀,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
    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小的评级机构正在快速发展,希望他们能够起到更重要作用。当然,金融衍生品市场还非常年轻,正在慢慢走向成熟,这是必然的过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0346-376376.html

上一篇:困境与破局——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65)
下一篇:超额利润——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55)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8: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