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十月,余光中携夫人到我们学校开了一场讲座:《诗与爱情》,这是一个青春优美的讲座题目,是一个最适合菁菁校园的内容,听讲座的学生挤满了大厅,很多人只能在别的教室看直播。
诗与爱情,爱情如诗,诗以言情。究竟什么是爱情?“友情是人生的常态,爱情是人生的变态。” 余先生此语一出,全场笑声迭起。接着讲“何为情诗”、“中土与西方诗中爱情与友情比重”, 余先生拈古举今,中英结合,妙语连珠。“西方有多个神掌管爱情和诗歌,所以西方有写爱情诗的传统。英诗金库里爱情诗很多,友情诗很少。中国的诗歌则是写友情的,比写爱情的多。唐诗三百首中间,友情诗跟爱情诗相比大约是2:1。所以,中国是常态,西方是变态。”
讲到中国古代诗人,余先生微笑:“杜甫是一个基本不写爱情的诗人,1424首诗中只有两首提到了自己的妻子,还是以‘老妻’和‘瘦妻’相称”,顿一顿,跟一句“不像我”,幽默风趣。中国历史上,孟浩然、韩愈、柳宗元等很多诗人,都不写爱情诗。又讲李商隐是古代诗人中写爱情写得比较多比较好的,但是写得含羞带蓄,遮遮掩掩,不像西方的爱情诗喷薄如炙。末了,又加一句“这也不像我”。台下非常有默契地相对而笑再报以热烈的掌声。
中国诗人的爱情诗大都很含蓄。宋人诗《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争忍不相寻?怨孤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寥寥数字,在前面叙事背景的衬托下将一位女子思君不来,暗吐情愫的情景和心理刻画地娇艳柔美又入木三分。陆游写给唐婉的《钗头凤》大家都知晓,他在唐婉死后多年还写有《沈园》:“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而西方女诗人Browning的诗“How do I love thou?Let me count the ways/I love thou to the depth and breadth and height/My soul can reach”则是大胆奔放,爱的欢喜迅猛,浓的有点让人喘不过气。
但西方也有说爱情是不能说出来的诗:“Never seek to tell thy love/Love that never told can be/For the gentle wind doth move/Silently,invisibly”。
中国的诗人写爱情诗很含蓄,但无名氏就不怕,所以也有很多大胆的爱情诗在民间的乐府里:“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讲座最高潮是最后余先生解说自己的几首诗部分——《珍珠项链》、《风筝怨》、《等你,在雨中》、《绝色》。四首诗一一道来,每一首背后都是余先生与夫人的幸福优美生活的写真。余先生的情诗众多而又动人,其中写给夫人范我存的历历可数,余夫人淡褐色的双眸和象牙白的肌肤,早年在《咪咪的眼睛》《灵魂的触须》《当寂寞来袭时》等诗中,都一再浮现,那是年轻时期的炽热恋情。晚年的《珍珠项链》《三生石》《东京新宿驿》《停电夜》《私语》《削苹果》《风筝怨》等,已转化成相知相依的不渝之情。
余先生已年过八十,其夫人亦满头银丝,却神态安详。两人心灵相契,琴瑟和谐,已携手走过金婚,真让人羡慕不已,幸福之情油然而生。《珍珠项链》是余先生与夫人结婚三十周年时乘游轮去阿拉斯加的途中在香港,先生欲为夫人买一串珍珠项链,由此生出三十年感情亦像珠链,每一颗珍珠象征着生活中晴天的露珠、阴天的雨珠,分离时的念珠,项链——诗情应景而生。
《珍珠项链》
滚散在回忆的每一个角落,
半辈子多珍贵的日子,
以为再也拾不拢来的了,
却被那珠宝店的女孩子,
用一只蓝磁的盘子,
带笑地托来我面前,问道:
十八寸的这一条,合不合意?
就这么,三十年的岁月成串了。
一年还不到一寸,好贵的时光啊!
每一粒都含着银灰的晶莹,
温润而圆满,就像有幸
跟你同享的每一个日子。
每一粒,晴天的露珠;
每一粒,阴天的雨珠;
分手的日子,每一粒
牵挂在心头的念珠。
串成有始有终的这一条项链,
依依地靠在你心口。
全凭这贯穿日月,
十八寸长的一线因缘。
【1986.9.2 结婚三十周年(珍珠婚)纪念】
写于1992年底的《风筝怨》,是余先生在英国巡回演讲、朗诵,继而去香港担任新亚书院访问学人,一连在外两个月,非常思念家人,于是写此诗寄给夫人,把自己比喻为一只风筝……
《风筝怨》
只因有你在地上牵线
才能放我到天外飘浮
这样的一念相牵,鸟所不见……
沿着袅长的北纬或东经
彼端的一提一引,即便是最轻
都会传到脆薄的游魂
云上孤飞的冷梦,何时醒呢?
风太劲了,这颗紧绷的心
正在倒数着归期,只等
你在千里外收线,一寸一分
余先生虽年已耄耋,念起自己的诗作却是毫不含糊,一字一句,抑扬顿挫,包含感情。当他深情地朗诵时,台下一片静谧,有的点头微笑,有的启唇欲语,有的泪花闪闪,有的默然遐思,在这诗意爱情的氛围中,多少爱恋中的人们在钦羡,在感叹,在思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