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菜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anshiphy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leilphy@gmail.com

博文

日志:“到此一游”从此消失了吧 ——新增“立此存照”一栏有感

已有 3994 次阅读 2008-12-24 23:05 |个人分类:日志| 日志

前些日子去八大处游玩,在路旁看见一通乾隆时期的石碑,和许多文物的命运一样,它也被“孙大圣”们标上了“到此一游”的字样,还好,“孙大圣”们手下超生,没再给灌上一泡“猴尿”。这些年来,文物保护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可从来没有真正地刻在每个人的心上。对于一些国宝还好说,专人专馆保护,想照相还不一定行,更不用说写上“到此一游”了。可是对于那些摆在外面、无人监管的文物,其命运令人堪忧。不说别的,且来看看北京市近几年的文物“保护”情况。
2004年6月20日,北京西城区护国寺发生火灾,寺庙遗存的地藏殿化为灰烬。护国寺始建于元代,旧时常在此举办庙会。解放后,护国寺被居民和单位占用。这次火灾的客观原因很多,比如“房屋年久失修,电线老化,市政基础设施陈旧,胡同狭窄,消防车进不去”可是主观原因呢?这才是根源。假如人人都有文物保护的意识,这把火能那么容易烧起来吗?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早干嘛去了?——菜鸟旁白),严防此类事故发生,然而时隔不到半年——
2004年12月04日《京华时报》报道,“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的南海会馆起火,大火一共烧毁了7间平房,9户居民受影响。离着火处不到10米的康有为故居幸免于难。记者在现场采访发现,由于年久失修、电线老化,被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康有为故居存在严重的消防隐患”。康有为曾在此居住了16年,期间经历了“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解放后,南海会馆基本上就成了大杂院,文物保护无法落到实处,而安全隐患日积月累,终成大祸。其实早在2002年12月30日,《北京娱乐信报》以“康有为故居成大杂院 南海会馆已经面目全非”为题对南海会馆的文物现状作了报道,不知当时有多少管事的人在意这件事?
文物被个人或某些部门占用,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孚王府,据说是北京级别最高,保存较为完整的王府,可现在被很多家单位和居民占用。笔者去年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买书,进去过一回,除了前面的银安殿还能看得出有点王府的气概,后面就完全像个小胡同,要不说还不知道自己身处王府。如此可见,其腾退搬迁的费用肯定不低,一时半会儿很难使王府恢复原貌。但我认为,相关部门还是可以做些事情的,比如对文物区内的居民多开展些文物保护教育,对重点文物提前进行保护和修缮,制定租房个人或单位的文物保护责任制,责任到户,并随时检查。以上做法如能落到实处,火再烧起来那也只能是天意了。
破坏文物的例子还多着呢,再举几例:
2005年4月05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昌平区沙河北大桥(也叫朝宗桥)上一块明万历年间的石碑,被人涂上了小广告。时隔数天,原来的小广告没被清除,反而又添上几条。不知道小广告现在是否被清除掉了,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清除,总会给石碑带来一些永久性的损伤。
2007年4月26日《北京晨报》报道,明景泰陵内竟然建起了四个门球场。景泰陵是明朝景泰帝朱祁钰的陵墓。景泰帝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皇帝,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被仓促地推上皇位。好不容易平息了外乱,又面临着更加残酷的宫闱之争,最终败下阵来,郁郁而终。有一部电视剧《大明王朝1449》拍的就是这个故事。可如今,站在这充满现代气息的门球场上,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情来感受这段悲壮的历史呢?
2008年10月16日《新京报》报道,市文物研究所所长宋大川“经过多年实地勘测调研,发现北京在房地产、交通等大型工程建设中存在地下文物被破坏的情况。包括德内大街扩建工程、西直门 交通枢纽、六里桥长途汽车站改造等都未进行文物勘探或发掘,而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和北京物流空港等工程在发现文物后仍进行施工拒绝文物保护,地铁四号线圆明园站施工破坏了100多米长的清代御路”。
建设和文物保护永远不能和平相处吗?利益的驱动,蒙蔽了我们的心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没有多少人愿意停下来,去好好看看祖先们留下来的东西。记得有位老师讲过,人总是要有一个精神家园,它可以是宗教,就像印度人信佛,西方人信基督。可是,中国人很特别,从来不笃信任何宗教,那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呢?其实,就是对自己祖先的敬畏和崇拜,而经历了岁月沧桑的文物,就是我们理解和缅怀祖先们必不可少的“法器”。可是,这一切却在我们的周围慢慢消失。真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放眼望去,周围全是西式的现代化建筑,却看不到一点雕梁画栋,丹甍绣闼。到那时,我们长久所依赖的家园还会存在吗?由此而造成的精神空虚,难道不觉得可怕吗?
上面的例子只是博主平时看新闻收罗而来的,其实,文物破坏的事情不胜枚举。可以看到,首都的文物现状尚且令人堪忧,那么其它地方呢?诸位可想而知了。博主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总要感叹一番,感叹世道人心的冷漠,感叹一己之力的菲薄。然而,除了感叹就不能干些别的什么吗?思来想去,唯有拿起相机,给那些饱受折磨的文物“立此存照”。因此,“立此存照”这一栏主要发布平时游玩时拍的文物照片,特别是那些处在边边角角不受重视的文物和相关考证。除此之外,还发布一些平时积累的历史文物方面的常识以及杂感,欢迎大家捧场。然而,博主毕竟对文科方面的知识一知半解,欢迎各路高手不吝赐教,有什么遗漏错误之处,只管拍砖。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0199-206871.html

上一篇:关于科学研究的几点想法(Views on our research)
下一篇:《笑林广记》杂谈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