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要解聘外院教师方艳华的事是近期高校圈子里一个热点话题,明天科学网也准备就此话题做一期微访谈。由于明天兄弟我还有公干,今次就不跟大伙凑热闹了。提前写一篇文章,把我的观点表述如下:
1、总体上来说,我支持非升即走的制度,我认为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与我们飞速发展的理念相匹配。当然,这样的制度必然带来很大的压力,大家会比过去累一些。但是没办法,谁让你落后呢?落后就要挨打,想不挨打就得奋起直追,奋起直追就得多吃苦受罪。
2、但是,我认为高校制定这样的制度不应鲁莽。在制度设计之初,必须要考虑到专业上的差异性,特别是针对“外语”这样的院系,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亦即:
(1)对于中国的大学,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教育,英语都是“必修课”。每一个学生,只要进入了大学校门,就必须修够英语课的学分,才能够拿到学位。
而英语课,作为一门非母语的语言类课程,不可能像马哲、大学物理这样上几百人的大课。“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语言课程,必须得小班授课,方能保证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学校对外院教学人数的需求量势必巨大。
(2)外院教师们开的都是公共必修课,而非专业课,教师们绝大部分精力用于公共服务,真正用于研究的时间和精力都相对较少。
(3)每个学校的外院作为文科院系,职称评定的名额都较少,所以中国大学里的外院,大都是“囤积”讲师的场所。
考虑到上述这几点,如果要引入非升即走的制度,那么首先要做好前期铺垫工作,调整好教授,副教授,讲师之间的人数比例。多给外院一些晋升职称的指标,适当放宽外院发索引文献的要求,保证大部分讲师在指定年限内能够晋升职称,之后再引入淘汰机制,方为稳妥。
3、具体到方艳华的事:
呃,大家现在看到的以下部分内容,不是我最初写好的文章内容,而是我删掉重写的。
我原本写了一篇文章来力挺方艳华老师,但是,就在刚才,我手贱,点去清华大学外语系主页上看了一眼,发现事实和我之前写文章时假设的不一样,所以我改变了我的观点,并且把我文章的大部分内容删掉重写。
清华大学外语系上关于师资情况的介绍如下:
http://www.wwx.tsinghua.edu.cn/publish/fdll/1425/index.html
截止到2012年2月,外文系共有事业编制教师95人(含博士后3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50人。按照语种分布:英语教师73人;日语教师14人;德俄法语教师共8人。另有短期聘任外国教师42人,分别开设英语、日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课程。
外语系一贯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我系教师队伍在学历、职称以及年龄结构等方面都比较合理,在同领域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学历结构上完成了三次跨越:从八十年代以本科学历为主到九十年代中期以硕士学历的教师为骨干力量发展到现在大量聘用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在职称结构上实现了在建系初期以副教授、讲师、助教为主到现在的以教授、副教授为主的关键性转变。截止到目前,我系具备正高和副高职务的教师人数已达77人,占固定教师总数的81%。职称结构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年龄结构上实现了以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以中老年教师为主到现在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过渡。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为67人,他们年富力强、朝气蓬勃,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外语系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我系积极采取措施,加大了引进教授、博士来系工作的力度, 从国内外名校招聘优秀应届博士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外语系教师在职或脱产攻读国内外博士学位。为我系的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我系成功地建立了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为了更有效地提升我系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水平,我们决定不再从高校毕业的博士中直接引进师资,所有国内外高校毕业的应届博士须经过我系博士后流动站的考察方可得到聘用。
教授 曹莉 陈永国 崔刚 范文芳 封宗信
冯峰 何福胜 何红梅 何宏华 隽雪艳
生安峰 刘世生 吕中舌 罗选民 童燕萍
王成 王宁 王婉莹 吴霞 许建平
杨小璐 杨永林 余石屹 张文霞 罗立胜
张为民 尹莉
副教授 RAGG 柏小静 杨莉 蔡蔚 陈爱阳
单飞 冯海鹰 高捷 高欣 古秀玲
郭翠英 胡阳 纪康丽 贾明舫 李秀立
刘梅华 刘宁 刘延 赵蓉 罗承丽
穆凤良 庞红梅 沈明波 黄清华 宋丽丽
苏旦丽 孙彬 孙霞 覃学岚 王红利
王敬慧 王燕 赵英男 董洁 邢如
徐燕红 杨朝春 杨芳 梁爽 张敏
张萍 吕燕彬 郭茜 张叶鸿 张英
张智鹏 赵珊 周琴 周允程 卓慧臻
宋莹
讲师 方艳华 郑文博 李华山 李明明 高阳
刘昊 彭雁 沈一鸣 孙赛茵 王戈辉
王英 吴炜
我看了这个介绍,发现我在前面提到的“前期铺垫工作”,清华的外语系已经完成了。根据上面的名单,清华外语系现共有教师90人,其中:27个教授,占30%,51个副教授,占57%,12个讲师,占13%,这说明清华的外语系已经大幅增加了教授和副教授名额。这个教授副教授讲师的比例,不是过去传统的金字塔形。在现在这个比例下,引入竞争机制,要求讲师几年内非升即走,并不过分。
所以我只能很遗憾的删掉之前写好的文章,对清华大学的决定表示认同。
而对于方艳华老师,如果这事情发生在一个教授、副教授、讲师比例为2:3:5或者1:3:6的院系里,在讲师占绝大多数,晋升职称异常困难的情况下要求教师非升即走,那么我会认为制度设计不太合理,校方过分残酷。
但事实是,这事情发生在一个教授、副教授、讲师比例为3:6:1的,大部分人都能晋升职称的院系,所以我只能说很遗憾,在过去9年里,方老师身边应该有不少同事抓住机会晋升了职称,但是她却一直没有,这只能归结于她个人的失策。
不过我相信,既然有这么多学生为她呼吁,说明方艳华老师在教学上确有一技之长,桃李满天下,即便离开清华,也定会有其它出路。这是后话,不由我操心。
该说的说完了,就写到这里吧。
——————————————————————————————
补充:
看了网友的评论,发现楼好像歪了,大家的目光开始集中于清华外语系教授副教授太多,讲师太少,纺锤形结构是否合理的议题上了。在这里补充几句:
1、清华外语系现在的纺锤形结构,恰说明在过去9年里,讲师评副教授并不困难,只是方老师未能抓住机会,这实在不能怪校方,在我看来这个图像是清晰的。
2、纺锤形结构是否合理?在我所接触过的教授里,绝大部分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且只有一种合理的结构,就是金字塔形。因为只有金字塔形的结构,才能体现出上层的优越感,才能告诉世人拥有教授职称的人到底有多牛逼。除此以外其它结构都不合理。
从理工科的观点来看,我认为这种想法是有道理的。既然职称上定义教授>副教授>讲师,那么在人群比例上就应该与之契合,否则怎么能显出高低层次呢?
但是,我对“合理”二字有另外的理解,我不认为直接套用西方大学一个现成的结构,完全不顾及我们现在的水平,现在的条件,就是一种合理。
西方大学的现有结构,是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演变而来的,你知道他们中间经历过怎样的波折?他们能有现在的结构,必定是付出无数努力,把中间无数个细节都处理好之后,才有的结果。而现在的我们,只是处于一个演变的中间态罢了。所以要我说,纺锤形,从未来的角度看,铁定不合理,但对于现在,却是一种必然。
3、从纺锤形到金字塔形,不是说变就变的,那是很多人的饭碗,你说调整就调整?你说解聘就解聘?
现在是个教授都抱怨纺锤形的结构不合理,教授变得一文不值。可如果真的一开始就实行金字塔形结构,你确定自己一定还能评得上教授?嘴上说的都好听,可又有几人愿意在自己身上开刀?
清华只是要解聘一个讲师,还是纺锤形结构下的一个讲师,都遇到如此大的压力,要调整整体结构,让更多人被淘汰,其难度可想而知。
大伙都认为纺锤形结构不合理,却又反对解聘一个讲师,你不觉得矛盾?要我说这不是看法的问题,人的行为背后都有原因,你得尊重这种原因。
4、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大学的结构演化恰反映出当时总体人群的时代特征。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浪。年轻人总觉得老头子没用,新人总觉得老人水平不行。但真要把你放到过去那个时间那个地点,你真以为自己还能这么潇洒?
就好比清华外语系的纺锤形结构,你以一个其它高校普通教授的身份能指出它的不合理性,你以为清华大学的教授自己不知道?全清华的教授都是傻子,就你聪明?
问题谁都看得到,批评谁都会,问题是你除了破,还有没有本事立?
破而不立,有个毛用。
5、我没有本事立,所以我也不去破它。愚以为,有的事靠谋划,但有更多的事,只能靠时间。
就好比这纺锤形到金字塔形的结构调整,你要把30%的教授比例,60%的副教授比例调低,只能等这批人退休,别无他法。
别扯什么教授淘汰了,先问问你自己接受不接受被淘汰吧。
这都是人的饭碗,说动就动,不怕人跟你拼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