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il反面教材☆凤雏先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baoski 鸿鹄焉知燕雀之志? 人贵没有自知之明!

博文

不要总结我(32)

已有 3533 次阅读 2010-5-19 20:32 |个人分类:爱信不信|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评论, 反面教材

发表评论人:[游客]吴宝俊先生,你总结的正是你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的原因 [2010-5-19 12:00:23] ip:115.156.196.*
 
吴宝俊先生,你总结的正是你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而只能靠“玩”
出书,自娱自乐,或娱乐大家的原因。该追求什么,该放弃什么是每个人的选择。也注定你以后一定不会有这些人这样的成就,当个“科学娱记”,天天都到水木的BBS上转点十大啥的到是比较符合你的价值取向。 

————————————————————————————

Neil反面教材:

1、这位匿名访客,如果有一天,当你意识到你在留言中的judgement并不是真正的事实的时候,你会因为你出于自己的臆断而委屈了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而感到无比的羞愧

2、当然,在那一天,你也有可能并不感到羞愧,因为你自己并不一定是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真正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不会如此臆断别人的生活。

3、您发表评论的IP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我在这所学校没有认识人,所以可以断定您绝不可能是在生活中和我有任何关系的人,所以在这里,请您考虑如下一种情况:

某一天,您正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看书,突然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跑到您的办公室指着您的鼻子骂:“你这个人怎么还没拿诺贝尔奖?你的科研怎么做的这么烂?你为什么还不一头撞死?”

您会不会觉得莫名其妙?您会不会觉得这个人有病?

如果您不会这么觉得,那么恭喜您,有病的不是他,而是您。

如果您会这么觉得,那么您和我现在的感受一样。

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些人有“不远万里的精神病”,拦都拦不住,您觉得呢?

4、一个陌生人对您的工作指指点点,除了他有病之外,您觉得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5、这样的陌生人我并不是第一次见到,记得在几年前,我还没来科学网的时候就曾碰到过一次,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一个和我关系还不错的女孩子,在她博客上转载了我的文章,结果被喜欢她的一个男孩子看到了,于是在第二天,那个男孩子雄赳赳气昂昂的来到我的博客,从头到尾把我踩了一遍,他说的话,和上面这位匿名访客内容不同,但中心思想一模一样。

光在博客上踩我一遍还不够,他在第三天还要利用QQ,MSN等现代化装备亲自在那个女孩子耳旁对我进行狂轰滥炸。

我当时对自己博客上这位匿名访客发表批评言论的原因并不知晓,我只是觉得这个哥们儿是不是在哪里受了精神刺激?跑到我这里发泄一下的?直到后来有一天那个女孩告诉我实情,我才恍然大悟。

于是,我原谅了他。

我觉得,一个男孩子,如果能够通过在他心爱的女人面前把兄弟我送入地狱的方式来得到爱情,那么我愿意成全他。

爱因斯坦说:“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反面教材说:“哥们儿,你是病人,对病人我们理应格外照顾。”

所以,我原谅他。我继往开来,不计较他出于任何原因或者目的对我进行攻击,同时向他致以我最衷心的祝福,我祝他真的能够得到他心爱的女人,否则我岂不是白牺牲了,大伙觉得呢?

朋友们,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体现在这里。你们明白吗?

6、同样,我不知道上面这位匿名访客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过问我的工作,但无论你犯的是七宗罪中的哪一条,我都原谅你。因为我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在网络上具有一定话语权的人,如果我用你恶心我的话来恶心你,那么这说明我并不比你高尚,而如果我利用我在网络上的话语权欺负你这个匿名访客,那么这说明我只能让别人恐惧,却无法让人尊敬。

所以,我原谅你。

7、尽管在今后20年中,无论我做什么,事实都会证明我所做的事比中国国内相当大一部分比例的名正言顺拿取国家科研经费的专家教授每天做的事更接近科学工作,但在这里我还是不与你争辩。

我不与你争辩,因为具体的科研工作在我博客上是禁忌话题,而科研工作在我博客上是禁忌话题的原因也是禁忌话题。

禁忌话题是不能够打破的。因为它就像苏联的核武库,一旦释放,我博客的2012就会提前到来。

8、就扯这么多吧,祝愿你能早日康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0147-326365.html

上一篇:2010年捐书赠书模板
下一篇:不要豆瓣我(33)
收藏 IP: .*| 热度|

2 王伟 陈安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