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uman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博文

刘汉民:威廉姆森学术研究的三个阶段和三大贡献

已有 4812 次阅读 2009-12-8 13:56 |个人分类:读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经济学, 贡献, 威廉姆森

威廉姆森获得诺贝尔奖后,有的学者和媒体评介说,威廉姆森是半路杀出来的黑马;也有的认为威廉姆森著作多,论文少,没有个人创建,只不过发展了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为正视听,本文将威廉姆森的主要成就分三个阶段加以介绍,相信读者会自己得出结论。
 
    
 
    1.威廉姆森研究的早期阶段(1963-1970)
 
  威廉姆森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行为与市场管制,前者跟他在卡内基的学术训练有关,后者受在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做局长特别助理的影响。
 
  1963年,威廉姆森分别在《经济学季刊》和《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作为进入障碍的出售费用》及《管理抉择和企业行为》,从而得以通过伯克利经济系组织的考评,与产业组织创始人贝恩(Joe Bain)等成为同事。1964年,其博士论文《抉择行为的经济学:企业理论中的管理目标》由霍尔(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出版。1965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和《经济学季刊》分别发表《创新和市场结构》及《企业内部行为的动态理论》,被宾夕法尼亚大学挖去做副教授,讲授研究生的产业组织课。
 
  1966年春天,威廉姆森被推荐去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做局长特别助理,期间(11个月)认识了不少司法界人士,特别是一批思想活跃的年轻律师,并接触了大量案例,对法律和市场管制有了进一步认识。1967年,他在《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层级控制与企业最优规模》;次年,在《经济学季刊》发表《作为进入障碍的工资率》,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作为反托拉斯保护的经济:福利替换》,并顺利晋升为教授。1969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配置效率和反托拉斯的局限》。1970年,霍尔出版了其第二本专著《公司控制和商业行为:组织形式对企业行为影响的探索》。
 
  这一时期的威廉姆森思想尚未成熟,和大多数年轻学者一样,不得不为职称和生活而奋斗。其作品虽然不乏新意,刊物和出版社档次也很知名,但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多数情况下是用现有理论解释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期,威廉姆森完成了生育5个孩子的任务。巧合的是,威廉姆森有一对双胞胎儿子,生于1967年。
 
  2.威廉姆森学术创作的巅峰时期(1970-1988)
 
  1969年,在伯克利认识的马格利斯(Julius Margolis)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宾大公共政策和城市政策学院院长,威廉姆森受邀承担博士生组织理论课的讲授任务。威廉姆森把在卡内基学到的组织理论与经济学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反复讨论的问题有:人的本性;各种各样的交易成本;解决问题的合约方法等。从此,威廉姆森的思想渐趋成熟,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框架初步形成。
 
  1971年,美国经济学会年会安排了一个专场:对市场不完善的回应。威廉姆森被邀请提交论文。他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写了《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败的思考》。随后发表在5月份的《美国经济评论》上,成为引用率最高的经典文献之一。1973年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市场和层级组织:一些初步思考》,这是《市场与层级组织:分析和反托拉斯含义》的雏形。后者于1975年由美国自由出版社(Free Press)出版,成为跨时代的杰作。作者通过引进交易成本,在经济学和组织理论之间正式架起了一座桥梁。
 
  此后,威廉姆森于1976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内部组织的经济学:有关市场和层级组织的退出和呼声》;1979年在《法与经济学杂志》发表《交易成本经济学:合约关系的治理》;1981年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组织经济学:交易成本思路》等。
 
  1983年,威廉姆森受聘为耶鲁大学高登.B.提迪(Gordon B. Tweedy)法和组织经济学教授,并兼组织和管理学院院长。同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可信的承诺:用抵押品支持交易》;1984年在《制度与理论经济学杂志》发表《治理经济学:框架和意义》,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可信的承诺:进一步的结果》。
 
  1985年,威廉姆森的另一部学术名著——《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企业、市场与关系合约》由自由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市场与层级组织》的姊妹篇。此书综合了威廉姆森及其他学者在经济学、法学和组织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发展了新制度经济学,也使得新制度经济学一度成为显学,接连有科斯(1991)和诺斯(1993)两位学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该书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是迄今为止社会科学领域被引用最多的著作,从而奠定了威廉姆森成为国际大师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威廉姆森,思想臻于成熟,新的经济理论框架构建完毕,不仅提出并界定了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新组织理论(组织经济学)等概念及与传统理论的区别,建立了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且推动了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法学、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威廉姆森提出和使用的许多概念,如信息栓塞(information impactedness)、关系合约(relational contract)、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机会主义行为(opportunistic behavior)、套牢(holdup)等,既受其他学科的影响,又影响到其他学科。他的学说还是实践的产物。笔者在90年代中期初次接触威廉姆森的东西时,即为其折服,其许多理论与笔者在企业的观察完全吻合,解除了许多困惑。
 
  3.威廉姆森研究的余热阶段(1988以后)
 
  1988年春天,55周岁的威廉姆森回到伯克利,被聘为研究生院教授和埃德伽.F.凯瑟(Edgar F. Kaiser)商学、经济学和法学教授。从此,威廉姆森开始了人生的最后一战:一边享受各种接踵而至的荣耀,一边继续从事教学和创作。最初几年,威廉姆森忙于编书,先后出版了产业组织教材和组织理论经典文献选编,虽然也发表了几篇有影响的论文,如1990年发表于《制度与理论经济学杂志》的《经济组织可替代方法的比较》,但基本上是对以前成果进行整理和反思,并不时回答来自学术界的挑战。
 
  1991年后,威廉姆森重新焕发创作激情。1991年,他在《管理科学季刊》发表《比较经济组织:离散结构替代方案的分析》,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战略、节约与经济组织》,在他亲自创办的《法、经济学与组织杂志》发表《经济制度:自发的和有意的治理》;1992年,在《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发表《市场、层级组织与现代公司:一个展开的视角》;1993年,在《制度与理论经济学杂志》发表《组织的演化科学》,在《法与经济学杂志》发表《计算、信任与经济组织》,在哈斯的杂志《产业与公司变革》发表《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组织理论》;1994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治理》;1995年,在《产业与公司变革》发表《经济中的层级组织、市场与权力》。同年,威廉姆森当选为伯克利学术委员会主席。这一职位通常由德高望重、廉洁奉公的学术权威出任。
 
  已过耳顺之年的威廉姆森继续笔耕不止,除了对过去的学说进行诠释和辩护外,还不断发表富有创意的新作。1998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治理制度》;1999年,在《法与经济学杂志》发表《公私官僚:交易成本经济学视角》,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战略研究:治理和能力视角》;2002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合约视角:私有秩序》,在《经济展望杂志》发表《作为治理结构的企业理论:从选择到合约》。后两篇成为转载和引用较高的经典文献。
 
  2005年,威廉姆森参加了一年一度的美国经济学年会,并在会上做了《治理经济学》的学术报告,随后发表在5月份的《美国经济评论》上;同年,在《斯堪的纳维亚管理杂志》发表《交易成本经济学与企业管理》;2008年,在《供应链管理杂志》发表了《外包: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供应链管理》,在《法、经济学与组织杂志》发表《理论与实践中的公司董事会》。2009年4月30日,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制度分析研讨班上,威廉姆森又宣读了自己的新作:《组织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与其他学科概述》。
 
  这一时期,威廉姆森的研究明显转向,即越来越多地与商务和管理联系起来。更准确地说,是用交易成本思路来分析和解决管理和治理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这可能与他身在哈斯商学院有关。传统的管理学院是排除和鄙视经济学家的,认为他们不懂管理。威廉姆森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技术派们的挑战,大大提高了哈斯商学院的知名度。
 
  总起来说,威廉姆森学术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贡献:早期的交易成本学说为研究企业战略(如业务外包)、各级政府的私有化决策和管制者干预提供了理论指导;巅峰期的企业边界学说证明了,有些产品在企业内生产比外包给其他企业更有效率,从而为企业合并和组织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晚年的治理和管理学说使学者们认识到,为了维持一个社会的效率,必须分析企业内和企业间的治理和激励,推动了公共治理和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     
 
 
    1.威廉姆森研究的早期阶段(1963-1970)
 
  威廉姆森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行为与市场管制,前者跟他在卡内基的学术训练有关,后者受在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做局长特别助理的影响。
 
  1963年,威廉姆森分别在《经济学季刊》和《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作为进入障碍的出售费用》及《管理抉择和企业行为》,从而得以通过伯克利经济系组织的考评,与产业组织创始人贝恩(Joe Bain)等成为同事。1964年,其博士论文《抉择行为的经济学:企业理论中的管理目标》由霍尔(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出版。1965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和《经济学季刊》分别发表《创新和市场结构》及《企业内部行为的动态理论》,被宾夕法尼亚大学挖去做副教授,讲授研究生的产业组织课。
 
  1966年春天,威廉姆森被推荐去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做局长特别助理,期间(11个月)认识了不少司法界人士,特别是一批思想活跃的年轻律师,并接触了大量案例,对法律和市场管制有了进一步认识。1967年,他在《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层级控制与企业最优规模》;次年,在《经济学季刊》发表《作为进入障碍的工资率》,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作为反托拉斯保护的经济:福利替换》,并顺利晋升为教授。1969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配置效率和反托拉斯的局限》。1970年,霍尔出版了其第二本专著《公司控制和商业行为:组织形式对企业行为影响的探索》。
 
  这一时期的威廉姆森思想尚未成熟,和大多数年轻学者一样,不得不为职称和生活而奋斗。其作品虽然不乏新意,刊物和出版社档次也很知名,但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多数情况下是用现有理论解释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期,威廉姆森完成了生育5个孩子的任务。巧合的是,威廉姆森有一对双胞胎儿子,生于1967年。
 
  2.威廉姆森学术创作的巅峰时期(1970-1988)
 
  1969年,在伯克利认识的马格利斯(Julius Margolis)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宾大公共政策和城市政策学院院长,威廉姆森受邀承担博士生组织理论课的讲授任务。威廉姆森把在卡内基学到的组织理论与经济学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反复讨论的问题有:人的本性;各种各样的交易成本;解决问题的合约方法等。从此,威廉姆森的思想渐趋成熟,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框架初步形成。
 
  1971年,美国经济学会年会安排了一个专场:对市场不完善的回应。威廉姆森被邀请提交论文。他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写了《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败的思考》。随后发表在5月份的《美国经济评论》上,成为引用率最高的经典文献之一。1973年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市场和层级组织:一些初步思考》,这是《市场与层级组织:分析和反托拉斯含义》的雏形。后者于1975年由美国自由出版社(Free Press)出版,成为跨时代的杰作。作者通过引进交易成本,在经济学和组织理论之间正式架起了一座桥梁。
 
  此后,威廉姆森于1976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内部组织的经济学:有关市场和层级组织的退出和呼声》;1979年在《法与经济学杂志》发表《交易成本经济学:合约关系的治理》;1981年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组织经济学:交易成本思路》等。
 
  1983年,威廉姆森受聘为耶鲁大学高登.B.提迪(Gordon B. Tweedy)法和组织经济学教授,并兼组织和管理学院院长。同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可信的承诺:用抵押品支持交易》;1984年在《制度与理论经济学杂志》发表《治理经济学:框架和意义》,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可信的承诺:进一步的结果》。
 
  1985年,威廉姆森的另一部学术名著——《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企业、市场与关系合约》由自由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市场与层级组织》的姊妹篇。此书综合了威廉姆森及其他学者在经济学、法学和组织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发展了新制度经济学,也使得新制度经济学一度成为显学,接连有科斯(1991)和诺斯(1993)两位学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该书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是迄今为止社会科学领域被引用最多的著作,从而奠定了威廉姆森成为国际大师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威廉姆森,思想臻于成熟,新的经济理论框架构建完毕,不仅提出并界定了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新组织理论(组织经济学)等概念及与传统理论的区别,建立了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且推动了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法学、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威廉姆森提出和使用的许多概念,如信息栓塞(information impactedness)、关系合约(relational contract)、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机会主义行为(opportunistic behavior)、套牢(holdup)等,既受其他学科的影响,又影响到其他学科。他的学说还是实践的产物。笔者在90年代中期初次接触威廉姆森的东西时,即为其折服,其许多理论与笔者在企业的观察完全吻合,解除了许多困惑。
 
  3.威廉姆森研究的余热阶段(1988以后)
 
  1988年春天,55周岁的威廉姆森回到伯克利,被聘为研究生院教授和埃德伽.F.凯瑟(Edgar F. Kaiser)商学、经济学和法学教授。从此,威廉姆森开始了人生的最后一战:一边享受各种接踵而至的荣耀,一边继续从事教学和创作。最初几年,威廉姆森忙于编书,先后出版了产业组织教材和组织理论经典文献选编,虽然也发表了几篇有影响的论文,如1990年发表于《制度与理论经济学杂志》的《经济组织可替代方法的比较》,但基本上是对以前成果进行整理和反思,并不时回答来自学术界的挑战。
 
  1991年后,威廉姆森重新焕发创作激情。1991年,他在《管理科学季刊》发表《比较经济组织:离散结构替代方案的分析》,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战略、节约与经济组织》,在他亲自创办的《法、经济学与组织杂志》发表《经济制度:自发的和有意的治理》;1992年,在《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发表《市场、层级组织与现代公司:一个展开的视角》;1993年,在《制度与理论经济学杂志》发表《组织的演化科学》,在《法与经济学杂志》发表《计算、信任与经济组织》,在哈斯的杂志《产业与公司变革》发表《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组织理论》;1994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治理》;1995年,在《产业与公司变革》发表《经济中的层级组织、市场与权力》。同年,威廉姆森当选为伯克利学术委员会主席。这一职位通常由德高望重、廉洁奉公的学术权威出任。
 
  已过耳顺之年的威廉姆森继续笔耕不止,除了对过去的学说进行诠释和辩护外,还不断发表富有创意的新作。1998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治理制度》;1999年,在《法与经济学杂志》发表《公私官僚:交易成本经济学视角》,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战略研究:治理和能力视角》;2002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合约视角:私有秩序》,在《经济展望杂志》发表《作为治理结构的企业理论:从选择到合约》。后两篇成为转载和引用较高的经典文献。
 
  2005年,威廉姆森参加了一年一度的美国经济学年会,并在会上做了《治理经济学》的学术报告,随后发表在5月份的《美国经济评论》上;同年,在《斯堪的纳维亚管理杂志》发表《交易成本经济学与企业管理》;2008年,在《供应链管理杂志》发表了《外包: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供应链管理》,在《法、经济学与组织杂志》发表《理论与实践中的公司董事会》。2009年4月30日,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制度分析研讨班上,威廉姆森又宣读了自己的新作:《组织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与其他学科概述》。
 
  这一时期,威廉姆森的研究明显转向,即越来越多地与商务和管理联系起来。更准确地说,是用交易成本思路来分析和解决管理和治理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这可能与他身在哈斯商学院有关。传统的管理学院是排除和鄙视经济学家的,认为他们不懂管理。威廉姆森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技术派们的挑战,大大提高了哈斯商学院的知名度。
 
  总起来说,威廉姆森学术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贡献:早期的交易成本学说为研究企业战略(如业务外包)、各级政府的私有化决策和管制者干预提供了理论指导;巅峰期的企业边界学说证明了,有些产品在企业内生产比外包给其他企业更有效率,从而为企业合并和组织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晚年的治理和管理学说使学者们认识到,为了维持一个社会的效率,必须分析企业内和企业间的治理和激励,推动了公共治理和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0137-277003.html

上一篇:文化差异, 逗。(转)
下一篇:高校扩招、本科评估与就业难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1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