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怒吼秦腔。。。
相信去过西安或者关中地区以及听过秦腔的人们会理解上面两句所描述的陕西关中情景。
看过今年央视春晚上华阴老腔节目的人们也会对老陕们吼秦腔的情形有所印象。
稍懂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最有气魄的周、秦、汉、唐等数个朝代都建都于西安地区。。。
特别是在秦代,秦人嬴政带领秦国灭六国而一统中国,史称“秦始皇”。这是何等的气魄!
相信国人乃至于西人对陕西关中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的最重要性应该异议不大,就是这片厚重黄土葬埋了中国七十三位皇帝,其冬日里的离离原上,总是难尽莫名的苍凉。。。那是国史《史记》。
也就是在这片黄土之上,在上世纪五十年代,1896年创校并成长于上海黄埔江畔的交通大学被迁到了西安这个地方。史记西元1959年,迁到西安的交通大学主体部分被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
上篇小博文记,笔者受那本刘恩科等编著的《半导体物理学》这一经典专业教材所诱导,于1986年考入这所从黄埔江畔迁来西安的交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那时的西交大,工科实力相当突出,老师们多是“阿拉上海银”。
不但是老师们,就连给笔者人生第一次剃胡须的老师傅就是一位“阿拉上海银”。印象中,西交大一村、二村老师们的住宅区是流通上海话的地方。。。
那时西交大的学生们很自豪自己是交大生,大概是因为高考入学成绩高,交通大学历史上培养出的名人多,以及任教于交大的老师们中真有学问的人多的缘故。笔者当年刚进入西交大宿舍就被一位“正牌交大”生给心理震慑了一把。交谈中但见那位同学拿出其红色封面的(印象中是,或许不准确。)交大学生证或是毕业证,往桌子上“啪”的一摔,自豪地说:“正牌交大!”
“正牌”(即本科考入交大的)交大生说起自己的入学年级来,总是说是“几字头的”。比如,1980年入学的就说自己是“零字头的”。那时的西交大或许真代表着“交大”,本科生能招到一些省级状元,用的教材多是本校教师编写的,工科里的翘楚学科“电气、动力、机械”,简称“电动机”,皆处于翘楚地位。。。
那个年代,考入西交大读研究生的外校生里,大概只有清华和北大生在西交大生面前还有些自豪的气息。笔者的一位北京同学告诉我,他考入了西交大读研究生,其父母和家人才认他是了“名校生”。
交通大学迁到西安时的校址就选在唐代兴庆宫的遗址上,那是唐朝皇亲国戚以及大诗人李白等人饮酒赋诗的地方。笔者对西交大校园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经过精心培育和浇灌的整齐高大的梧桐树,还有每年春天盛开樱花的东、西花园。
那时西交大的同学们也偶有争论谁是正宗的交通大学,老师们也偶有议论。作为一个本科不在西交大读过的笔者来说,当时对这样的争论不大理解,觉得西安交大就是西安交大,没有什么好争的。但对于正牌的西交大人,包括本科生和迁校来的老师们而言,谁是正宗的交通大学那是一个严肃而认真的话题,正如名门望族谁是嫡传的老大一样。
交通大学的创建地在上海,在车水马龙的徐家汇,是如今的上海交大继承了这个地盘。交通大学未迁校前毕业的毕业生自然对上海徐家汇有感情,因为那是他们最青春的地方。对于迁校感触最深的大概是迁来的老师们以及入学上海但毕业西安的毕业生们,他们难以在心灵上寄托他们人生最灿烂或者最悲喜交加的地方。一位德高望重的院士说,老交大的人们认庙不认和尚。。。
毋庸讳言,西安交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及本世纪初的十几年,经历了其毕业生,特别是老师们的大规模“孔雀东南飞”的不堪场景。笔者当年在西交大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数年里,我们教研室的祖籍南方的中年老师们就走了不少位。
还是那片厚重黄土,当年秦人种麦食馍兼并六国的地方,交通大学纵是金枝玉叶也被移栽在了这个地方,大大的上海,灯红酒绿的黄浦江,钟灵毓秀的徐家汇,人杰地灵的美江南,也已是可望不可回的故乡。。。
笔者的西交大老师们皆已是沧桑老人,他们都是从小就生活在江南富庶地的聪明之士,但如今依然生活在陕西关中这片黄土地上。
写此小文,只是为敬重他们,敬重已算枝繁叶茂的西安交大,献给这个历经沧桑的百岁老人,愿她能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更多的人才,愿她再能史记于中国。。。
公元2016年3月19日星期六写于港大庄月明楼。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