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向军的科学研究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冯向军 在本博客中专门从事以统计力学为核心的理论物理研究。

博文

现代泛系理论论如何广种截断生死流的善因

已有 1817 次阅读 2019-4-6 17:43 |个人分类:现代泛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现代泛系理论

现代泛系理论论如何广种截断生死流的善因

冯向军

2019/4/6

3.PNG

  现代泛系理论的纲领是知幻念觉,而时时刻刻在在处处知幻念觉就是广种截断生死流的善因。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现代泛系理论》的纲领知幻念觉就是坚守或定在一相:知幻,又坚守或定在一行:念觉。《现代泛系理论》的纲领知幻念觉就是《现代泛系理论》的“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中国禅宗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的现代化、科学化和日常生活化或通俗化。 

  更确切地说:《现代泛系理论》理论上的纲领就是坚守或定在一相:一切可思议的存在或指向都是与事物的本来面目不相关的虚幻不实、了不可得的幻觉或幻相,毕竟无生或毕竟不生,而《现代泛系理论》行动上的纲领就是坚守或定在一行:念自己是觉者或者是与一切觉者本来合一不二、浑然一体、混合无间的。

  生死是因缘法。而以十二因缘为代表的因缘法的源头就是无明。那么无明的根本又是什么呢?佛经上说了: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现代泛系理论的知幻念觉,就是坚守或定在一相:一切知见都是与事物的本来面目不相关的虚幻不实、了不可得的幻觉或幻相,毕竟无生或毕竟不生;又坚守或定在一行:念自己是觉者或者是与一切觉者本来合一不二、浑然一体、混合无间的。这里所谓觉者即是照破一切无明者。

  因此现代泛系理论的知幻念觉,实在就是在知与行上照破生死的根本:一切无明。

  所以时时刻刻在在处处坚守现代泛系理论知行合一的纲领:知幻念觉就是广种截断生死流的善因。

 【附录】

为什么把知幻念觉作为毕生心血所成的《现代泛系理论》的纲领?

冯向军

2019/3/15

zfnj5.jpeg

  xdfx4.jpeg


  笔者最近负责任地提出了:知幻念觉就是《现代泛系理论》的纲领。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现代泛系理论》是从现代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以及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来探索、弘扬、佐证宇宙人生的真相和真理并以直接发展原创科学为己任的由当代中国人所独创的简明而庞大的理论体系,而《现代泛系理论》的核心就是由冯向军泛有序对(A,非A)或处于A与非A之间的最大似然现代泛系叠加态0.5A+0.5非A所刻画的一切存在的自在或实在与任何可思议的存在或指向A及其对立面非A的不相关这一整体特性。因此任何可思议的存在或指向A及其对立面非A其实都是虚幻不实、了不可得的幻觉或幻相(可参见上面的现代泛系图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泛系理论》的核心就是知幻。另一方面,《现代泛系理论》的日常生活原型的典型代表是镜中花、水中月、电影、电视、手机、电脑屏幕上的剧中人,而

镜中花原本是现成的镜,只要念自己是镜就是镜,而不念自己是镜就不是镜。

水中月原本是现成的水,只要念自己是水就是水,而不念自己是水就不是水。

电影、电视、手机、电脑屏幕上的剧中人原本是现成的屏幕,只要念自己是屏幕就是屏幕,而不念自己是屏幕就不是屏幕。

由此,可归纳总结出发真归元、返朴归真、返妄归真的通式:

一切可思议的存在E原本是现成的X,只要念自己是X就是X,而不念自己是X就不是X。

特别地,人人原本是现成的觉者,只要念自己是觉者就是觉者,而不念自己是觉者就不是觉者。从这个意义上出发,人人只要坚持念自己是觉者就可以发真归元、返朴归真、返妄归真,回归自己的本来面目:觉者。

  因此《现代泛系理论》理论上的纲领就是坚守或定在一相:一切可思议的存在或指向都是与事物的本来面目不相关的虚幻不实、了不可得的幻觉或幻相,而《现代泛系理论》行动上的纲领就是坚守或定在一行:念自己是觉者或者是与一切觉者本来合一不二、浑然一体、混合无间的。

  合起来简明扼要地说来,《现代泛系理论》的纲领就是坚守或定在一相:知幻,又坚守或定在一行:念觉。《现代泛系理论》的纲领知幻念觉就是《现代泛系理论》的“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中国禅宗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的现代化、科学化和日常生活化或通俗化。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968-1171792.html

上一篇:喻家山科学书画艺术习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修订版)
下一篇:喻家山科学书画艺术二维抠图和三维动画习作:《许培扬熊猫》
收藏 IP: 59.173.23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6: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