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outcrop 管中窥豹,盲人摸象

博文

研究生读研期间不妨多做点“杂”事

已有 1520 次阅读 2024-4-12 11:1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某高校研究生网上发文“讨伐”导师的事,让研究生与导师的相处模式问题又一次到了风口浪尖。有些话可能不适合做导师的博友发出来,怕被学生认为是PUA;但我就不必有所顾忌,整理几点:

  1. 能力范围内不妨多做些“杂”事。很多研究生可能还是没明白跟导师到底学什么,以为就是单纯的科学知识。但是,在纯粹的学术研究之外,只要不是过分压榨,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多做一些看似“杂”的事情,对个人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大有裨益。这些“杂”事包括但不限于帮助导师处理一些举手之劳的小事、参与实验室的日常维护、整理资料、协助组织学术会议等等。都可能是不错锻炼的机会,做得不好甚至做错了也问题不大,都有导师兜底。这类锻炼在生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中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先发优势。

  2.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导师的鞭策。研究生在与导师的互动中,大概率会遇到一些矛盾甚至冲突。比如,有时候导师可能会对研究生的某些行为或工作态度提出批评。在这种情况下,理智和成熟的处理方式至关重要。尽管批评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但研究生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建议,而不是将其视为对个人能力的否定。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试错和纠错的过程,出错和被纠错很正常;工作后就不一样,很多人可能是看着你踩坑出错看笑话。也极少有导师以批评PUA学生为乐,不希望自己的学生优秀。

  3. 把握各类项目的锻炼机会。在“讨伐”文中,提到了导师试图通过校外项目来“压榨”学生;这里大概是对研究生的学习过程有所误会。一般来说本科毕业直接参与项目的水平很有限,也就是实习生的水平,但对导师来说联系企业消耗精力且收益有限;参与生产项目的机会,甚至是很多课题组不具备的。一旦导师觉得这类事情风险太高太麻烦而放弃的话,学习期间可能只能在实验室干熬,对研究生来说损失更大。同样,这类项目干好干坏,也都是导师兜底。

随着00后一代开始进入研究生阶段,导师在帮助他们毕业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这一代人有着独特的成长背景和价值观,他们可能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自由度的追求。因此,导师需要更加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指导方式,以适应这一代研究生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让研究生参与一些“杂”事,不仅可以作为一种缓冲和调和的方式,还能在实际操作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团队合作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杂”事并不等同于无意义的琐事。相反,它们是研究生阶段宝贵不同类型的学习和实践机会。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研究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重要的职业素养,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出更好的准备。

【作者按:本文由文心一言AI整理总结陈安老师微信群部分聊天记录(蔡老师、姬老师、张老师以及作者等)后,作者进一步整理发布】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750-1429319.html

上一篇:马斯克开源大型语言模型 Grok-1
收藏 IP: 43.128.115.*| 热度|

14 尤明庆 宁利中 彭真明 蔡宁 张忆文 刘进平 陈安 褚海亮 杨正瓴 郭战胜 孙南屏 陆仲绩 王成玉 赵一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