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f6 生态管理缔造美丽海洋

博文

[转载]末日时钟指向午夜前两分钟,核大国关系紧张及气候变化问题不作为令人担忧

已有 1345 次阅读 2019-1-29 09:26 |个人分类:海洋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末日时钟指向午夜前两分钟,核大国关系紧张及气候变化问题不作为令人担忧

作者| 赵熙熙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9-01-29


据《原子科学家公报》报道,与去年一样,地球正处于毁灭的边缘。


该组织表示,“末日时钟”的指针将停留在午夜12点前的两分钟,它同时警告称,在一系列全球威胁面前缺乏进展是一种“新的反常现象”。


该组织表示,在应对核威胁方面停滞不前、在气候变化方面缺乏行动,以及网络安全和网络战形势的不断恶化,尤其令人担忧。


1月24日,该组织主席兼执行主任Rachel Bronson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这是《原子科学家公报》历史上第三次把“末日时钟”设置得如此接近一场全球灾难。


第一次是在1953年冷战最激烈的时候,当时苏联和美国正在试验它们的热核炸弹。


第二次是在2018年1月,当时在朝鲜核试验的消息传出后,伴随着对气候威胁担忧的加剧,该组织调整了“末日时钟”的指针。


“‘末日时钟’没有任何变化确实是一个坏消息。”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原子科学家公报》科学与安全委员会主席Robert Rosner说,“我们现在的处境非常接近灾难。”


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网络安全和政策研究人员、《原子科学家公报》网络与颠覆性技术小组成员Herb Lin说,旨在破坏计算机网络的网络攻击,以及从事信息战的人对社交媒体的操纵,已经导致人口两极分化,同时削弱了人们对科学的信任。


“这些做法攻击的正是理性话语的理念。”Lin表示,“这是一种更阴险的利用网络工具加深人类认知和思维弱点的做法。”


该组织还指出,俄罗斯和美国已经停止就武器问题进行对话,例如核不扩散等。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乔治·华盛顿大学核安全和政策研究员、《原子科学家公报》核风险小组成员Sharon Squassoni表示,美国计划建立自己的核武库,这可能会导致另一场军备竞赛。


过去一年,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努力也有所恶化。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速度并没有达到《巴黎气候协定》规定的目标。


在某些情况下,包括美国和某些欧盟国家在内,2018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前几年相比有所增加。


剑桥市麻省理工学院大气化学家Susan Solomon表示:“我们未能阻止自身温室气体排放的上升,这纯粹是一种严重的疏忽。”


她说:“我们已经拥有的这种不正常的新气候是极其危险的,而我们正在走上一条使我们的未来更加危险的道路。”


因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末日时钟”并不是靠电池运转的,而是靠人类的行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世界有可能摆脱这些迫在眉睫的威胁。


Bronson说:“如果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谈论这些问题的机会,那么‘末日时钟’今后还会继续这项工作。”


《原子科学家公报》由研制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的美国科学家于1945年创办。


这家杂志于1947年设立“末日时钟”,旨在警示人类,关注威胁人类文明的核武器扩散等诸多重大问题,从2007年开始关注气候变化。


“末日时钟”由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科学家和政策专家负责调整,指针越靠近午夜,表明人类文明所面临的威胁越大。


1947年刚设立时指针设定在11时53分,此后多次调整,最接近午夜的是美国试爆第一颗氢弹后在1953年调至11时58分,离午夜12点最远的是1991年冷战结束后的11时43分。


《中国科学报》 (2019-01-29 第2版 国际)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721-1159664.html

上一篇:[转载]藏在“东经101度”的生物多样性秘密
下一篇:[转载]基于卫星遥感研究浮游植物对海洋溢油的生态响应
收藏 IP: 180.168.15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