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物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吉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博文

高产学者 精选

已有 6061 次阅读 2007-9-6 21:06 |个人分类:学界观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近日,我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在嘉宾资料上发现北京林业大学某学者出版了30多本书。我有意观察了那位学者的年龄,最多50岁。就算他20岁参加工作,工龄最多30年,也就是说,平均不到一年就写一本书。我惊讶不已,顿感自己的渺小。后来发现如此高产的学者并非此君一人,据《新语丝》200676日披露,在2003年至2005年的3年期间,浙江大学领导金某共发表学术论文106篇,平均10天发一篇,还出版著作、教材5本,共141.9万字,同时指导硕士生、博士生48名;领导吴某共发表学术论文86篇,平均12天发一篇,还出版著作、教材9部,总字数为324.1万字,同时指导硕士生、博士生62名。

如此高产的学者,我想可以三类:第一类是天才型。此类学者有着渊博的知识,过人的智慧,超常的精力。他们只要稍微有一点灵感,就能妙笔生花,洋洋洒洒地写个不停。此类高产学者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断,现实中我还没有发现。因为学术研究不同于文学创作,更不同于新闻报道,学术研究要查资料,要实地考察,要做实验,要有理论分析。因此平均10天就发表一篇论文就成了天方夜谭。对这个“天方夜谭”,我们要认清两点:一是“平均10天”,也就是说,有时不到10天就发表一篇;二是“发表”而不“写作”,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写出来的不一定都能发表,如果加上没有发表的,此君的“写作”速度不就更快了吗?

二是技巧型。此类学者虽然不能妙笔生花,却能运用各种技巧让自己的学术产量倍增。技巧很多,不妨略举一二。比如当主编,自己只要拟好提纲,写个序言和后记即可,其余繁重的写作任务自有人愿意承担;万一无人也不要紧,找自己的研究生嘛,他们碍于情面,一般不好拒绝。再比如旧作翻新作,有的著作或者教材几年一过,来个“新论”、“新编”,就能出“新”成果。再比如一稿多发。要提醒的是,一稿多发最好要换个题目,否则就会漏出马脚。据《学术批评网》200489日披露,学者周某41篇论文发表了143次,有的在标题上稍微做了变动,如《传播文化涵义及其过程》(《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传播文化及其过程》(《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有的一稿9发,只字未改;有的论文竟然一稿17发。我的天,简直是天下奇闻,心理素质好得离谱!当然,还有些技巧是我们发现不了的。

三是权力型。此类学者可能居于某个领导岗位,可能把持某个刊物,还有可能是国务院某学科评议组的成员,总之并非整日只知道钻在书房里的等闲之辈。他们善于将知识转化为权力,更善于将权力转化为知识。例如,某大学校长经常忙于行政工作,一年竟然还发表了几十篇论文。熟悉内幕的人都知道,该领导通过“权力”拿下课题了4个不同级别的课题,然后把任务分派给“梯队成员”(其实与“枪手”并非多大区别),成员在发表论文时必须将他的名字放在前面。这样一来,他发表几十篇论文便如小菜一碟。

当然,如果能把上述三种类型结合起来,既是天才,又懂技巧,还有权力,别说每年出一本书,就是出10本,也不在话下。

智慧有高低,悟性有强弱,速度有快慢,精力有多少,态度有正误。有人每年只发1篇论文,有人每年发几篇,实属正常,但那些平均一年就出版一本书、平均10天就发表一篇论文的高产学者就实在让人不可思议了。如此快节奏“制造”出来的论文不是学术垃圾又能是什么?这样一来,他们的“成果”就不是走向成功的“阶梯”,而是变成笑话的“把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678-6963.html

上一篇:人文失落的大学
下一篇:父亲批书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