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拳王阿里:创新者的象征

已有 6787 次阅读 2016-6-18 06:40 |个人分类:换一个角度|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拳王阿里:创新者的象征

文·武夷山

(发表于《科技日报》2016年6月18日)


   拳王阿里生于1942年,2016年6月3日去世,享年74岁。他在20年中22次获得重量级拳王称号,世无其二。美国Innovation Excellence(创新卓越)网站2016年6月7日发表Jeffrey Phillips的文章,Muhammad Ali: an analogy for innovation(穆罕默德·阿里——创新的象征)。文章的基本观点是,创新者总是敢于不从众,遇到困难不屈不挠,闯出一条自己的成功之路。阿里正是如此行事的典范。

   阿里出生于肯塔基州的一个黑人家庭,那时种族歧视还非常严重,但他12岁就开始学习拳击。可以想象,做出这个决定有多么艰难,因为有可能即使你打拳打得好也出不了头。种族歧视有多严重?我们看一个例子。1960年,18岁的阿里从罗马奥林匹克运动会回来,带回了拳击比赛金牌。一次,他把金牌挂在脖子上到闹市区的一家饭店吃饭,但是没有人给他服务。他说:“我是冠军!我是金牌得主!”得到的回答是:“我们才不管你是谁呢!”阿里气愤得把金牌丢入了大海。

   越战期间,他拒绝服兵役,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阿里公开说:“我绝不会跑到万里之外去谋杀那里的穷人,如果我要死,我就死在这里,咱们来拼个你死我活!如果我要死的话,你们才是我的敌人,与中国人、越南人、日本人无关。我想要自由,你们不给;我想要公正,你们不给;我想要平等,你们也不给。你们却让我去别处替你们作战!在美国你们都没有站出来保护我的权益和信仰,你们在自己的国家都做不到这些!”一些年轻人佩服他的勇气,但很多中老年人包括他的许多粉丝都因他的举动而愤怒,认为他拒绝服兵役就是不爱国,太不应该了。1967年3月22日,在纽约的拳击场上,阿里击倒了挑战者弗雷,再次蝉联拳王称号。但时隔不久,被阿里连夺九次的拳王桂冠被强制收回,原因是美国地方法院以拒绝服兵役的罪名,吊销了阿里在全美各州的拳击执照,并没收了他的护照。从此以后,拳王阿里赋闲在家。直到1970年,美国最高法院才裁定恢复阿里的拳手资格。

   在著名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尔克姆·X的影响下,他皈依伊斯兰教,改名为穆罕默德·阿里。这在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美国又是惊世骇俗之举。1964年,阿里与弗洛伊德·帕特森争夺冠军。帕特森当时是唯一一位曾经两次作为挑战者挑战成功而登上拳王宝座的拳手。在赛前电视采访时,帕特森说:“我只想和他打,不是为了钱,就是想夺回冠军,让它属于全美国,而不仅仅属于穆斯林黑人。”根据当时的规则,每一场职业拳击比赛15个回合,在顶住了阿里前11回合的猛烈进攻后,帕特森在第12回合由于体力不支,失去了还手能力。裁判终止了比赛,阿里再次蝉联拳王的称号。但全场的观众几乎都不站在阿里这边,因为他不仅是黑人,还是穆斯林。

   在重量级拳击比赛就是拼蛮力的时代,阿里的步法却能像蝴蝶一样轻盈,在拳坛独树一帜。

   他的重拳是很厉害的,但他抗击打能力也超强,他创造了以逸待劳的“倚绳战术”,先消耗对手的体力,再予以反击。

   阿里打拳的时代,多数拳手都不善言辞,阿里却善于宣传自己。他能与著名体育转播解说员霍华德·科赛尔唇枪舌剑地交锋,极少有人具备这样的口才。

   打了一辈子拳的这么一个硬汉却受到很多人的柔情爱戴,因为他退出拳坛后在亚洲、非洲的穷国开展了大量慈善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在每一个机会窗口,阿里都选择了与众不同的路径,敢于打破习俗,重塑自我,重塑拳击运动,甚至可以说是重塑了美国体验。在拳击圈内,他发明和完善了很多拳击新技术;在拳击圈外,他也善于领袖群伦。他经常在作出某一决定的时候受到诋毁,但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受到人们的爱戴。众多创新者的经历不也都是这样的吗?因此,阿里完全可以作为创新者的一个象征。阿里的经历表明,创新不单单是开发新产品,创新还涉及创造新的体验,创造看待生活的新方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985311.html

上一篇:选择太多的坏处----日记摘抄494
下一篇:含有father字样的英语名言
收藏 IP: 1.202.68.*| 热度|

30 钟炳 徐令予 张江敏 赵保明 李学宽 徐民 赵凤光 李世春 李毅伟 赵建民 晏丽红 王从彦 晏成和 陈楷翰 史晓雷 蒋永华 姚伯元 张能立 王永晖 王号 庄世宇 赵美娣 王云才 zhucele shenlu xlianggg loyalSciencefan xindaxiang2 zjzhaokeqin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