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研究之新分类
武夷山
将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在概念上还好说,但在实践中、统计中都是很困难的。为解决这个问题,Elizabeth C. McNie等三位美国学者提出了新的分类思路,该研究结果发表于Research Policy杂志2016年第4期(5月号),论文题目是Improving the public value of science: A typology to informdiscussi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search(提高科学之公共价值:有利于科研之讨论、设计和实施的科研分类)。
文中的“科研活动与性质分类表”便是本文的精髓:
活动 | 性质 | 科研评判准则之连续谱 (越处于左端,则科学价值越高;越处于右端,则用户价值越高。) |
知识生产 | 专门知识 | 认识论的 体验的 |
相关性 | 一般性的 具体语境的 | |
学科焦点 | 单一、有限 跨学科、多样 | |
不确定性 | 减少不确定性 控制不确定性 | |
科研目标 | 探索未知 结果导向 | |
学习与介入 | 学习 | 理论的 社会的、实践的 |
知识交换 | 有限的、线性的 重复的、有影响的 | |
网络参与程度 | 均质的 异质的 | |
社会资本 | 可忽视的 显著的 | |
组织过程与建制过程 | 可企及性 | 受限的 较高的 |
产出 | 形式有限的 形式多样的 | |
评价与效果 | 以科学价值为中心 公共价值导向的 | |
柔性 | 受限的 高响应性的 | |
人力资本 | 有限的 充沛的 | |
科学与社会的边界管理 | 倾向于把严边界 倾向于放松边界 |
这个分类表怎么用呢?面对一个具体的学科或研究主题,我们可以就其15个性质分别处于连续谱的什么位置做出一个判断。比如,假定连续谱的左端定义为1分,右端为5分,则某学科或研究主题的相关性(是否接地气,应用价值高不高)得分也许是3分,社会资本得分也许是5分,产出形式也许是4分。这样的分析,显然比将一项研究简单划分为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等要细致、丰富、准确得多。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历史上对科研曾冠以什么样的形容词(按照英文单词的字母序排列),来表达各种不同的研究:
特定研究,应用研究,背景研究,培根式研究(利用已有知识去解决特定问题),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受约束的研究,好奇心驱动的研究,好奇心导向的研究,发展研究,定向研究,实验研究,自由的基础研究,基础性研究,杰弗逊式研究(旨在解决现实问题的研究,但开展研究的方式仍接近传统的基础研究,具有大胆想象、机动灵活等特征),第一种模式的研究,使命导向的研究,牛顿式研究(基础研究),常态科学,定向基础研究,纯研究,纯基础研究,目的性较强的基础研究,战略性研究,战术性研究,转化研究,不受约束的研究,应用导向的研究,等等。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另一批反映科研进路的说法:
行动研究,第二种模式的研究,运作研究(或运筹学),参与式研究,后常态科学,问题导向的研究,可持续发展科学,跨学科研究,等等。
对比一下这几十种说法,就可看出本文提出的分类思路是很有价值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