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日记摘抄(18)----关于第三种文化

已有 2771 次阅读 2014-9-1 06:2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日记摘抄(18----关于第三种文化  

武夷山

 

2003319

上午起草了“科学与幽默”(一)(今注:发表的文本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82505.html)。下午去专家公寓审读第7期简报(注:指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工作简报)。晚上回来后,XXX打来电话说,想申请自科基金课题,向我咨询该课题的理论基础,已经想到的理论基础是企业战略。我补充的几个角度是:

技术能力建设对咨询能力建设的借鉴;

隐含知识的管理;

咨询机构核心能力与外包的平衡关系;

咨询机构作为civic sector及服务于civic sector时的特点。

放下电话后又想到,咨询机构作为一个整体所需要的知识结构。

 

516

上午去了一趟专家公寓。给Edge网站创始人John Brockman写了封信,讨论三点想法:

1. 知识也许有层次,自然科学在上,人文学科在下;

2. 建议他调查“第三种文化”人物的职业道路和兴趣形成过程;

3. 第三种文化不仅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还应是东西方文化的结合。

发出后,邮件被退回。又找到了Kurzwail的网站,请他替我转发给Brockman

今注:未获得过反馈。)

 

63

上午去了一趟专家公寓核简报。科教文献出版社请人为成立30周年社庆题词,我写了“科教文献,创新源头,三十而立,大展鸿猷”,先写了一幅毛笔字,太难看,又写了三小幅钢笔字,挑了一幅。XX下午打电话说,急要国外对科技规划作用的评价的资料。……我找了一篇印度八五计划(含科技计划)评价的资料,XX找到一篇相当切题的。

 

2003年10月10日

   一日无会。读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上Tony Yu一篇论文,奥地利学派研究创新的Schutzien进路,强调human agency。我觉得不错,就给他发邮件,他又发回两篇文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823918.html

上一篇:推荐译著《科学前沿图谱:知识可视化探索》
下一篇:李泽厚仍在发声
收藏 IP: 1.202.64.*| 热度|

5 罗汉江 钟炳 李泳 陈小润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1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