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文明的创伤

已有 2917 次阅读 2013-4-7 13:30 |个人分类:科文交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文明的创伤

 

   文·星河
科技日报 
2013-4-6

    科林碎语〉》

    2003年“非典”来袭之际,我正在云南。这是少数几个未被宣布为疫区的省份,而我们则是最后一批离开的游客——在我们身后,一家家宾馆停业,一个个景点关闭,这个以旅游而著称的省份开始闭门谢客了……

    那时的人们,多少有点恐慌。有关病毒和瘟疫的文学作品开始被翻阅和关注,一部1997年版的《天外病菌》进入读者的视野。这是美国科幻作家迈克尔·克莱顿的《安德洛墨达危机》的中译本,此书原来的中译本名为《死城》。

    很多人知道迈克尔·克莱顿是因为《侏罗纪公园》,其实这位后来因写作科幻而在全球首富名单中名列前茅的作家,曾孜孜不倦地苦写了多年,发表多篇作品却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安德洛墨达危机》问世才使他声名大噪。

    《安德洛墨达危机》:

    一颗卫星坠毁于一座小镇,镇上居民全体罹难,只剩一名老人和一名婴儿……有关部门并不惊慌,因为早有科学家指出:考察地球的生命种类,越是高等生命种类越少,越是低等生命种类越多,由此推断宇宙中也是如此;人类接触高智商“外星人”的可能性很小,而遭遇太空微生物(细菌或病毒)的可能性更大;而这些看似渺小的家伙,对人类来说却有可能致命!

    科学家建立了一个机构:“野火小组”,专门应对此类事件。科学家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发现:充足的氧气能让病毒变异,不再危害人类。但就在这时,病毒泄露,实验室被污染,用于自毁的核弹已经启动,只有3分钟来制止它……

    后来很多科幻作品都沿袭了《安德洛墨达危机》的思路,但故事却更为精彩。事实上这部作品的情节乏善可陈,叙述方式也极为沉闷——书中充斥着大量的计划书、表格甚至分子式以及附图!为什么这样一部作品会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是由于“外星病毒”触动了公众的神经,还是因为1971年它被拍成了电影?

    历史上涉及瘟疫流行并危害文明的文学作品很多。有些作家喜欢把瘟疫设为背景,关注此情此景下人性的复杂变化,比如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鼠疫》。而更加深入描写疫情的,有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红死病》和乔治·R·斯图亚特的《大地永存》。《红死病》的故事最初竟发端于2013年!

    《红死病》:

    2013年的一场瘟疫使文明近乎崩溃。被感染者即刻毙命,瘟疫传播之快使科学家们来不及研制药品。恐慌随着瘟疫蔓延,社会失序,犯罪盛行,社会出现危机。灾难过后,只有40人幸存于旧金山海岸,其中一位是英语老师,瘟疫爆发时他才27岁,而在眼下的2072年他已是耄耋之年。他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人世,希望把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可年轻人早已习惯于没有约束的野兽式生活……

    《大地永存》:

    瘟疫突然流行,检疫和隔离对它无济于事。瘟疫以前所未有的传染性和极高的死亡率席卷全球,人类文明几近崩溃。威廉斯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他一度独居深山,但当他重返城市时,发现这里已变成无人荒野。他到处寻找,终于在旧金山找到了一位生命力顽强的女性——后来成为他的妻子。威廉斯夫妇及子女组成不到20人的部落,开始继承文明的遗产……

    ——也许只是巧合,两位作家最后都把重建文明的幸存者安排在了华人聚居的旧金山。

    在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笔下,一名“科学怪人”在19世纪初叶被创造出来,这就是有史以来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但大家对玛丽·雪莱的另一部作品《最后的人》却相对陌生,这部作品描述出瘟疫流行下人们的情感生活,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整部作品就是作家内心世界的写照。

    而场景与“非典”时期更为相似的作品,要数问世于半世纪前的《复活之日》,其作者是因《日本沉没》而闻名的日本科幻作家小松左京。

    《复活之日》:

    20世纪60年代某年2月初,英国军队秘密研制生化武器。不料因飞机失事导致容器破碎,病毒飘散于空气当中。3月冰雪消融后,病毒开始横行,到处都是因心脏麻痹而猝死的病人。在日本已有3000万人患病,城市死亡率超过25%,同时引起一系列社会变化:公交车次明显减少,但车上拥挤情况反而缓解,进入5月后车上甚至出现了空座!比赛中止,剧场停业,工业指数下降,股票狂跌,食品价格暴涨。到6月末累计死亡人数超过8000万。当夏天过去之后,人类已大部分死亡,仅剩不足1万人。为了种族的延续,幸存者在南极重建文明。

    “非典”过后,中国作家同样开始相关反思。科幻作家王晋康在其长篇科幻《十字》中,考察人类与病毒之间的关系,思考人类与病毒“共生”的理想。

    而作家毕淑敏的《花冠病毒》,几乎就是对北京“非典”场景的一幅白描,尽管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城市。作品通篇交织着对政治、伦理、科学、职业道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等诸多方面的探讨。这既是一部优秀的纯文学作品,又是一部相当优秀的科幻小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677830.html

上一篇:书评算不算论文?
下一篇:[转载]我们为什么读《论语》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1 李超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9: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