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我为俞立平博主新著写的序 精选
2013-3-8 06:35
阅读:5378

我为俞立平博主新著写的序

武夷山

     俞立平博主的新著《信息资源与经济增长――基于地区差距的理论与实证》20131月由学习出版社出版。我为该书写的序如下:

 

 

如何估计不同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是一个能引起学术界广泛兴趣的课题,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俞立平教授的这部著作,力图探索“信息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一学术勇气是值得赞赏的。

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就不同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的。本书也不例外。作者引入信息资源要素,对原来的C-D生产函数进行了扩展,这是全书学术讨论的根基。作者采用规范的方法,围绕“信息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展了多项实证研究,从而对这个论题的认识越来越丰富。

尽管本书的研究和其他许多关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类似研究都意义重大,但我个人对所有这类研究都抱有深深的疑虑,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C-D生产函数实际上是把不可分解的东西给硬性分解了。尤其是,在我们正在跨入的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与资本怎么能截然分清呢?有钱,才有实力加强教育培训,从而提高劳动者的技能;高素质的劳动力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力,而构成了人力资本,那么,C-D生产函数中的K怎么可以只考察金钱资本而不考察人力资本呢?一般来说,用以扩展该函数的其他变量与劳动力和资本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例如,缺乏资本,就无法大力开展信息资源建设;劳动力的素质若不够高,则信息资源建设必然出现重硬轻软局面,比如,带宽越来越宽,但是,在宽带上跑的高质量信息产品快车却少得出奇。第二,即使一个抽象的生产函数或实证分析模型很合理,但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替代变量,则实证研究的意义就大打折扣。劳动力要形成合理的结构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而目前反映劳动力变量的指标是无法揭示劳动力结构的;资本的存量和增量是共同起作用的,而目前反映资本变量的指标是无法兼顾存量和增量的(如果要兼顾,其处理之复杂性是难以想象的)。同样,用什么指标作为科技进步的替代变量比较好?用什么指标作为信息资源的替代变量比较好?在这方面,可以说步步都是陷阱。本书作者经研究后发现,采用“邮电业务额”作为信息资源的替代变量是比较理想的,可是,我们的直觉却大声疾呼:图书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中的科技信息资源难道不是更典型的信息资源的代表吗?尽管这些信息资源有更多知识的成分。

话说回来,疑虑归疑虑,我对这类研究又是十分欣赏的。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曾经说:所谓现代社会,就是能够用数目字进行管理的社会。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各级各类管理都必须用数据说话。目前,差劲的管理者通过有意识地扭曲数据来为自己辩护的做法相当普遍,但并不能因为存在这类行为,就抵挡“用数据说法”的历史趋势。用数据说话,就必然需要配合以大量的实证研究,而不能满足于空泛的演绎推导――试图用演绎推导的结论去管理和协调人类社会这个开放复杂巨系统,是万分危险的。

俞立平教授拥有开展实证研究所应该必备的良好的分析能力、软件运用能力和系统思考能力。近年来,他在科学计量学、数量经济学、文献计量学等领域奋力耕耘,成果颇丰。希望本书的问世成为他学术生涯中又一个加油站,希望他挂上适当的档(而不一定是高速档),沿着既定的学术方向,义无反顾地迈上新征途!

是为序。

 

武夷山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2.4.16


 

相关专题:读书荐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66820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