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企孙:明其道也计其功
科技日报 2013-3-2
1949年,陈毅参观清华大学。前排左一为叶企孙。 |
文·魏邦良
人物纪事〉》
1911年2月,叶企孙考取了北京清华学堂,是清华学堂的第一批学生。入学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清华学堂解散。叶企孙又回到上海。为了继续学习,他又考了上海兵工学校。在一堂课上,他的表现给老师吴蕴初留下深刻印象。
那天,吴老师把一首杜牧的诗抄在黑板上: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吴老师问:这是一首什么诗?有学生答是咏史诗,也有说是叙事诗。这时,叶企孙却非常肯定地说:“这是一首哲理诗。”老师问:“何以见得?”叶企孙答:“这首诗通过古代的兵器,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写出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尽管吴老师不完全同意叶企孙的观点,但其独到的眼光却令他吃惊。事实上,叶企孙的回答显露出他好学深思的品性。
1913年,清华学堂重新开办,叶企孙重返清华。临行前,他拍照留念。由于紧张、拘谨,那张相照得不理想。相片背后,叶企孙题下几行“自我批评”的文字:一、戴平顶草帽则照片形式不佳;二、右手置花架上置法尚未得宜;三、足如此摆列不雅观;四、长衫多皱处。
当时的叶企孙不过15岁。一个人的成熟标志就是能不断自我省察,而中学时代的叶企孙就能做到这一点。
叶企孙敏于观察,勤于思考,看问题的角度总是与众不同,往往能在别人习焉不察的地方看出问题,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一眼洞穿问题的关键。
早在高中时,叶企孙对当时出国留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就有一针见血的分析。他认为,高中生选科,留学生选专业,都要慎重,都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不能附和他人,草率选择,也不能急功近利,无视自身条件,一味选择所谓的热门的实用的专业。
陈寅恪对此也曾提出过批评。他强调,选择专业,越是追求实用,越是事与愿违;相反,如能专心研究博大精深之学问,浸淫形而上之学,反而能确立“救国经世”之根基。最终,无用之用终成大用。
陈寅恪的态度类似于希腊人,周作人在《希腊人的好学》一文中介绍了这种态度,即所谓“纯粹求知”“明其道不计其功”。
在太平盛世,我们可以如此,而在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特定背景下,热血青年哪能抱着“超越利害,纯粹求知”的态度去学习呢?所以,叶企孙选择人生目标时,既会考虑个人特长,也要考虑社会标准,既明其道,也计其功。
1923年,叶企孙在美国哈佛获得博士学位回到国内,本可以躲进书斋和研究室,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科学家。然而,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投身教育,为祖国培养众多的科技人才。他认为,一个科学家救不了国,一群科学家却一定能让中国崛起。其实,叶企孙口才不佳,不喜交际,本不适合做教师,但为了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从列强的炮火中拯救出来,叶企孙知难而上,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叶企孙的努力没有白费,自他回国后,短短20年,他就为中国培养出一批科技精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科技队伍就由这批精英组成:王淦昌、赵忠尧、赵九章、钱三强、王大珩、邓稼先、周光召等。这些名闻遐迩的科技精英,有一个共同的老师:叶企孙。
在这些精英们还是乳臭未干的莘莘学子时,叶企孙把科学救国的思想灌注在他们的脑海里,帮助他们树立了科学救国的远大抱负,领着他们踏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漫漫人生路。
透视一下王淦昌的成才之路,我们可知,这些精英们面临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叶企孙的谆谆教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成长凝聚着叶企孙的心血。
王淦昌考入清华,选的是化学系,后在叶企孙循循善诱的引导下,他才改选了物理:“……是叶师的为人品德,他对学生的厚爱,他的教学,像磁石吸铁那样把我吸引到物理科学事业中去了。……他经常找我,和我谈许多物理问题,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告诉我学习有困难和问题时,随时都可以去找他。在叶师的循循善诱下,我逐渐觉得物理实验也很有意思。就这样,在进入专业课学习时,我选择了物理,从此决定我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在物理的海洋中遨游!”
叶企孙不仅让王淦昌选择了物理专业,也把科学救国的“种子”播进他的心中。
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广为人知。王淦昌也参加了那次集会游行。当晚,他和几位同学去叶企孙家,向老师描述了白天惊心动魄的场面。叶企孙听后,激动地问他们:“谁叫你们去的?你们明白自己的使命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什么会落后,为什么会挨打?如果我们国家像大唐时代那样强盛,这个世界谁敢欺负我们?一个国家与一个人一样,弱肉强食是亘古不变的法则,要想我们的国家不遭外国凌辱,就只有靠科学!科学,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
几年后,王淦昌在德国柏林拿到了博士学位,导师劝他留在德国工作。他对王淦昌说,中国研究条件差,设备陈旧,回国会影响你的前程。这时候,王淦昌又想到叶企孙说的那句话“科学,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他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义无反顾选择回国。
钱伟长是著名历史学家钱穆的侄子。当年他考清华时,中文和历史都是满分。学术大师陈寅恪和杨树达预言,钱伟长必将成为文史领域的新星。时值“九·一八”事变,日本吞并东三省的野蛮行径激怒了钱伟长。他决定弃文学理。他认为,学习物理比文史能更快更有力地报效祖国。然而,按照清华校规,新生不能转系,后在叶企孙的帮助下才得以顺遂。
选择专业或职业,当然要考虑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但更要考虑祖国和社会的需要。必要时,宁可牺牲自己的兴趣,也不能无视社会的急需。叶企孙就是按这个原则,把自己定位于教育家的角色,引导学生们走一条既能发挥特长又能利国利民的人生之路。
有人说,大科学家是由大科学家挑选和培养出来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大师是由大师挑选和培养出来的。叶企孙正是这样的大师。他和他的弟子,对知识的态度,就是,明其道也计其功。
明科学之道,计社会之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66701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