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谁来掌勺孩子的文化餐桌?我们的科普作家在哪?

已有 2463 次阅读 2011-5-27 16:49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统计, 新华网 |文章来源:转载

(博主:文内引用了我的一句话,我将其加黑了。)

 

谁来掌勺孩子的文化餐桌?我们的科普作家在哪?
2011年05月27日 新华网
   阅读提示

  孩子们在读什么、看什么、听什么,想要什么样的文化大餐,正左右着“厨师们”的神经,也缔造着文化市场的又一富矿。据统计,2006年至2010年,少儿图书市场规模翻了一番,达49.95亿元。

  为此,本版将持续关注少儿文化市场,剖析产业困局,探讨发展方向。开篇,我们来谈谈少儿科普读物的“中国制造”问题。

  “六一”儿童节将至,不少商家瞄准时机,卖力促销。少儿图书市场,也不例外,一片红火。记者调查发现,在某图书网站少儿科普类图书的销售榜上,前三名均是“舶来品”,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和韩国。“洋货”称雄少儿科普读物市场的局面,暴露出“国货”的“不给力”。

  “主要原因是国内优秀的少儿科普作家数量太少,原创质量不高。”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子君如是说。这也道出了当前国内少儿科普出版的尴尬现状。

  作家队伍萎缩,“剪刀加糨糊”多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还有一批优秀少儿科普作家,此后,队伍逐渐萎缩,写作质量下滑。偶尔有一些儿童文学作家涉足少儿科普,但往往写得不够科学,而一些科学工作者,写得又不够生动。”刘子君介绍说,随处可见的国内科普图书,大量的是剪刀加糨糊拼凑而成的所谓百科。

  为此,他们引进国外一些兼具科学性和生动性的优秀少儿科普图书,“如2004年引进的《可怕的科学》系列,自去年新版上市以来,已经累计销售200万册。”刘子君介绍说。

  《少年科学画报》主编万琳琛对此也深表同感。“比如我们的撰稿人主要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保证了文章的科学性,但趣味性欠缺。杂志社的编辑承担了大量的改编工作。”

  “进行少儿科普创作,不能光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就行了,知识要广博精深,还要深入浅出。因此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少儿科普作家,门槛是很高的。”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说,缺人文、缺趣味、缺互动,是目前本土少儿科普作者最大的短板。另一方面,也有人反映,少儿科普人员的门槛较低,准入机制不严格。这些都制约了科普的深入开展。

  科普地位较低,科学氛围不浓

  社会整体需求不旺,重视科学的社会环境没有形成,也打击了有识、有志之士投身少儿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就拿水平相当的少儿科普作家和少儿文学作家来说,后者无论在收入上还是社会地位上都要比前者风光得多。”刘子君说,“国内少儿科普创作的浮躁心态也不利于优秀少儿科普作家的产生。国外的少儿科普作家更愿意精雕细琢,能坐得住冷板凳。比如英国少儿科普作家尼克·阿诺德,虽然一年只写一两本书,但他创作的《可怕的科学》系列曾经获得了国际科普图书最高奖安万特青少年奖,在全球热销了千万册,版权已经销售到25个国家和地区。”

  据介绍,目前幼儿、小学生群体对少儿科普读物的需求较大。这个阶段孩子选择图书受家长影响很大,但随着课业负担加重,升学压力增大,家长越来越注重孩子的课业而非科普这类课外阅读,所以一旦进入中学后,这部分需求就明显下降了。

  “国内少儿科普队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全社会对少儿学科学的重视程度并不高,整体需求不旺盛。”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武夷山认为,只要在教育体制上仍然以高考为指挥棒,以分数论英雄,老师、家长、学生就会继续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业内功课上,靠行政指令培养再多的科普工作者、建设再多的科普设施也无用武之地。

  引进市场竞争,发展科普产业

  据了解,国外有一批以科普出版为核心业务的出版社,专业性较强,在科普图书方面分类细致,因此形成了稳定的少儿科普作家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并能通过不断的资源整合,挖掘潜力,从而吸引更多科普作家加入,形成了良性循环。“这一点值得国内出版社借鉴。”刘子君说。

  “在少儿科普事业方面不能完全强调事业性和公益性,可以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发展少儿科普产业。也可以设立优秀少儿科普作品奖项,激励国内的少儿科普作家,以期涌现更多优秀的代表。另外还可以争取在更多的大学中设立科学传播、科学普及等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专职少儿科普人员。”王渝生说。

  一些具备实力的出版企业也在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助力。截至目前,北京出版集团邀请科学家先后走进北京、江苏、福建、山东、江西、浙江、广东等地的校园,共进行了70余场次的讲座,有40000多名学生现场和科学家零距离接触。“虽然企业开展这些活动几乎不能获得任何利润,甚至是在赔钱做,但通过活动,让孩子们对科学产生兴趣、爱上科学,就是企业最大的收获。”北京出版集团工作人员李娜说。

  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陈贺能说:“要让科学在少儿群体中得到更好的推广,归根结底,要在全社会营造重视科学的环境,不仅向少儿传播科学的知识,更要向他们传递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这不但是老师、家长、少儿科普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更是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都需要努力的。”(记者 林琳)

  (人民日报 林琳)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448622.html

上一篇:[转载]朝胜观察387:旱
下一篇:沙粒中的天堂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6 吴吉良 王晓峰 陈湘明 郑融 李泳 sunxiaofei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