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值得珍藏的好书 精选

已有 10395 次阅读 2010-6-13 09:51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值得珍藏的好书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全十卷,已出版两卷),http://www.beifabook.com

 
□武夷山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麦克米伦出版集团和自然出版集团2009年11月联合出版的《〈自然〉百年科学经典》(共十卷,目前出版了第一、二卷)是一套非常值得珍藏的好书。它对于不同的读者,体现出不同的珍贵价值。
 
对于普通的爱书人,它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主要是因为它从《自然》杂志1869年(1869年对应于清朝同治八年,当时中国正在轰轰烈烈地推行洋务运动)创刊以来发表的10万多篇论文中精选出了840余篇文章,选文只占文章总量的0.8%左右。这意味着什么?SCI收录的学术期刊总数占世界学术期刊总数的份额绝不会超过20%。在SCI收录期刊中,《自然》杂志的影响因子处于最高的行列。从《自然》杂志的论文中又只挑出不到1%的经典论文,那真是披沙沥金、千锤百炼出来的精品啊。在选中的文章中,包括进化论提出者达尔文的文章,相对论提出者爱因斯坦的文章,当代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文章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克里克和沃森1953年发表的关于DNA结构的论文。
 
对于科普爱好者,无论是科普作品的爱好者还是科普工作者,它具有很高的品读价值。本书选出的每篇文章之前都有一篇简短的导读,介绍该文的主要发现和当时的研究背景。撰写这些导读短文的是曾担任《自然》杂志两任主编的约翰·马多克斯爵士(他也是全套书的英方主编之一,不幸于本套书前两卷出版前的2009年4月与世长辞)以及另外几位曾担任或正在担任该刊编辑的资深人士。有这些导读作指引,我们时有恍然大悟、时有曲径通幽的感受。
 
对于科技英语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这本英汉对照的书又是一部很好的教材。无数的科学术语怎么翻译?19世纪的英语与现在的英语有什么差异?科学家们如何将科学论文写得生动耐读?读读此书,都能找到答案。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中,随处可见结构非常复杂的长难句,如果没有对应专业的知识背景,出现翻译上的失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我注意到这套书有一支庞大的专业译者和资深审稿专家队伍,出版社对翻译质量的重视可见一斑。
 
最重要的是,对于出版界的人士,这本书能提供很多关于如何办刊、如何编书的有益启示。比如,《自然》现任主编菲利普·坎贝尔在本书《前言》中说:“在《自然》创刊的前几十年里,(它)在报道新颖研究和学术会议的同时,也报道了至少同样多的杂谈、传闻和奇闻轶事。”现在当然不会这样了,“科学报道越来越专业化和标准化。”坎贝尔说,“这一变化有利也有弊。”我个人认为,如果《自然》杂志从一开始就以专业化面孔出现,则不会有那么蓬勃的生命力。如今的《自然》杂志虽然不登传闻,但仍然发表许多非专业人士也会发生兴趣的内容。事实上,多年来,每期《自然》杂志我都要浏览,而我主要浏览的便是专业学术论文以外的内容。
 
本书的选编过程也特别有意思。最初由马多克斯一个人挑选出大约2000篇文章,再由另一位《自然》的资深编辑进行精选和补充。我在2000年11月2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国外科普作品观对我们的启示》一文中,介绍了《美国科学家》杂志搞的“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普著作”评选过程,他们是请科技界推荐候选书单,最后由著名科学家(也是科普作家)菲利普·莫里森及其妻子菲莉丝·莫里森两个人敲定。不管是上述的哪种做法,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充分发挥了领域内权威专家的作用。在《自然》杂志百余年来的办刊过程中,主编的自主权一直是很大的。我认为,要想办好一个刊物,就应该允许主编的个性发挥作用,允许主编在重大问题上拍板,这样才会有期刊的个性,才会有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还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自然》杂志社历史上发生过的失误并非采取文过饰非的态度。比如,《自然》在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曾发表过前苏联科学家的有关文章,作者声称新发现了一种超黏滞性的水。这种水具有一些异常的性质,比如密度比普通水大40%,在100℃下不沸腾,直到零下40℃才结冰等等。后来,英美科学家也很快跟进,他们重复了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全都证实了这一发现。一时间反常水在全球被炒作得沸沸扬扬,很多科学家都狂热地投入到这种新型水的研究之中,当时甚至有人提出如果自然界的水都变成了反常水将会导致地球生命的灭绝!不过10年后这种水被证明是一种被杂质污染的水,从而把一项惊人的发现变成了一场闹剧。那么,本套书为什么要收入数篇可以说是臭名昭著的文章呢?因为由此可以让人们看到:科学研究是如何进行的,尤其是,它有时候是错误地进行的。
 
这套书(精装本)第一卷共892页,定价388元;第二卷858页,368元。对于不少普通读者而言,这个价格不算便宜。不过考虑到这套书在编撰过程中汇集了那么多的中外名家以及在引进、翻译、审稿和编辑加工过程中所花费的大量劳动,这样的价格也算是物有所值了。
 
《科学时报》 (2010-6-10 B2 科学 文化)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334973.html

上一篇:因出差,从7日起休博一周(无正文)
下一篇:[转载]创新人才需要海量基础做支撑
收藏 IP: .*| 热度|

42 史晓雷 邱趖 姬扬 刘全慧 杨金波 王晓峰 章成志 郑融 陈儒军 陈绥阳 朱志敏 王号 杨远帆 曹聪 刘吉平 钟炳 张焱 杨秀海 卜王辉 陈国文 赵美娣 黄晓磊 盖鑫磊 金小伟 余昕 杨芳 王启云 刘玉仙 孔晓飞 蔣勁松 李学宽 许文婕 张旭 李泳 柏舟 高峡 刘广明 边文波 焦宏远 ddsers shenlu LHY26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7: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