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与科学的工具价值与内禀价值
武夷山
何清涟在《我们仍然在仰望星空》(漓江出版社,2003)的110页说:
因研究基督教而闻名的学者诺克对基督教所做的有名总结:“人们追求的不是真理,而是在宇宙中寻找家园。”
博主:其实,不独基督教是如此,其他很多宗教的信仰者或具有宗教情怀者(如爱因斯坦)也是如此。为什么要“在宇宙中寻找家园”?因为尘世的家园不足以带来强烈的、永恒的归属感;宋人张载为什么要“为天地立心”?因为为其立心后我们才好去“投奔”,去归属,否则,无心的、冷酷的天地不理睬我们啊。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把所有宗教都归结于“迷信”是多么浅薄。
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在 李泽厚在《读书》杂志2003年第7期发表题为“课虚无以责有”的文章,文章说: “历史本体论”特别重视操作活动对认识的基础作用,对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采取肯定态度,因为它带来“人活着”在物质方面的巨大改善。但又非常重视由现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可怕的异化,认为“人活着”正处在双重异化之中,异化的感性使人成为纵欲的动物;异化的理性使人成为机器的奴仆,“人是什么”变得很不清楚了。 博主:为了在当代回答清楚“人是什么”的问题,仍然需要宗教来帮忙。不过,宗教并非此问题的惟一答案,也不是“标准答案”。该问题的答案必然是开放性的。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