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科学意义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
(发表于《学习时报》2008,2,25,发表时略有删节,此处是完整版)
我们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强调谨记历史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神经科学家Endel Tulv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科学意义上,这句话也是对的。
从有关科学实验可以观察到,回忆往事时比较活跃的脑区与畅想未来时比较活跃的脑区几乎是叠合的。换句话说,回忆有问题的人,想象未来的能力也弱。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在实验中给受试者亮出“疲乏”、“床”、“梦”、“打盹”、“枕头”之类的词,过后让他们回忆,刚才看到了哪些词汇。健康的受试者会犯一个较普遍的错误:他们觉得刚才看到了“睡眠”这个词,因为其他所有词汇都使他们联想到睡眠。可是,患健忘症和帕金森氏症的病人做这一测验的成绩却反而较好,他们不会无中生有地说,刚才见到了“睡眠”这个词。可见,误忆并不是记忆力缺失,而是正常的、健康的人群进行回忆时的一个副产品,他们会“构造”出记忆来。科学家们还发现,受试者大脑的“默认”状态与实验者用科学仪器扫描到的“心智时间旅行”网络有相当大的重叠。也就是说,大脑只要未被召唤去完成某项具体任务,似乎就总是在忙于回忆过去或“投射”未来。[1]
以上实验表明,只有“前事不忘”的人,才有能力去“构造”记忆,“投射”或想象未来。对于他们,记住的“前事”才可能成为后事之师。
再回到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使大家,尤其是领导者做到前事不忘呢?首先要尊重历史,不能无视历史事实,篡改历史。否则,史实都搞不清楚,还谈什么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呢?遗憾的是在我国,不尊重历史的事情还是太多。比如,随着对某些头面人物的历史评价的变化,《开国大典》这幅著名油画就被一次又一次地改画。20世纪50年代高岗被开除出党后,油画作者董希文被要求将开国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高岗从画上抹掉。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国革命博物馆通知董希文再次修改画作,要抹掉刘少奇。刘少奇的位置不能空着,就画上了董必武,但开国大典时董必武并不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72年,某些人因为林伯渠当年曾反对毛泽东与江青结婚,就要抹掉画上的林伯渠。由于董希文已经去世,就让靳尚谊动手。他不忍心在那幅宝贵名作上再次改动,就复制了一幅,去掉了林伯渠。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将高岗与刘少奇又补画上去。[2]这种做法在后人眼里实在是荒唐之极!相反,当我在江西省兴国县“将军园”中的“将军纪念馆”内看到了邱会作将军的照片和事迹介绍,在园中看到了邱会作的雕像时,才舒展地吐出了一口气。
第二,领导者不能总是忙于日常事务,要留出一些时间来读书学习,回顾与总结历史,展望与筹划未来。正如上述实验表明的,大脑若被召唤去干别的活,也无暇做回忆与展望之类的“白日梦”。毛泽东一生爱读书是尽人皆知的。世界公认的杰出领袖温斯顿. 邱吉尔也是爱读爱写,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康熙皇帝亦是嗜书好学、孜孜不倦的典范。他博览群书,凡词章、声韵、历算、律吕、自然科学等,无不涉猎,称最有用之学是“经学史乘”。他晚年自以为:治理天下50余年,尚无大过,均为书籍之赐。[3]
至于某些个别领导明知历史上发生过什么可悲、可怕的事情,但为了谋取自己的近期政绩而公然无视这些明显的教训,偏要“勇敢无畏”地做一些事,那实在是等而下之,我这里就不讨论了。
参考文献
[1] Jessica Marshall, Future Recall, New Scientist, March 24, 2007, 193 (2596): 36-40
[2] 吴继金,油画《开国大典》4次被迫修改的内幕,文史春秋,2006年4期, http://qkzz.net/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7100&ID=348750
[3] 徐 剑,现代人如何读书的学问,http://www.88141.com/redian/2007/1204/2806.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647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