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细分类:中国语言文化1
武夷山
1. 汕头大学王富仁教授概括的中国文化的几大奇观(200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232.html
第一大奇观:皇帝做诗、绘画、练书法,诗人论道,画家谈政,书法家讲治国平天下。
第二大奇观:军人拜佛,和尚练武。
第三大奇观:隐士名满天下。
第四大奇观:男人扮女人,女人扮男人(博主注:该现象国外也有,倒不属于中国特色)。
第五大奇观:贵族子弟不当兵,流浪汉保家卫国。
他概括的第十二大奇观是:说话的小心谨慎,做事的胆大包天。
2. 语词音转心得(2007)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207.html
汉语音转学是很有趣的学问。古人认为,音同意通。音转学似乎就是基于这个思想。
张爱玲在《私语》中说:
“雾数”二字,国语里似乎没有相等的名词。
在江苏一些地方,也有wushu的说法,我小时候是听过的。其意思是:脏,恶心。我觉得,wushu其实就是“龌龊”的音转。张爱玲没有想通,我想通了。语言专家们,不知以为如何?
鲁迅得子后很高兴,有两句诗: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於菟(音“乌图”)是老虎的意思。有人解释说,於菟是古代楚国的方言,指的是老虎。我曾经想了很久,於菟两字与老虎何干?真是奇怪得很。有一天,我突然悟出来了:於菟就是“虎犊”的音转啊!南方一些地方,於菟与虎犊的发音完全一样。想明白以后,欣喜莫名。
3. 汉语多音与方言联系的揣测(1984)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521.html
根据上述现象,可以对多音字的来源进行一些揣测。显然,在人们开始造字的时候,一个字只有一种读音。后来,人们要表达的内容越来越多,除了创造新字外,给已有字增加一种读音以表示一种新意义也是一条很方便的途径。这就是产生多音字的原因之一。多音字的另一来源,就可能与方音有关了。同一个字,这里的人这样读,那里的人那样读,各“派”势力都很大,于是学者们记录了两种(甚或更多种)读音。(日语中的汉字几乎全是多音字,这是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朝代、向中国的不同地区派遣留学生,各批留学生皆以自己所学的中华文化为正宗,造成今天日语汉字的读音极其复杂的局面。这也是多音字与方音之联系的一个证明。)之后人们逐渐把一个词的不同词义分别固定于业已录下的该词的不同读音上,从而这种多音现象就“合法化”了。但仍能看到,有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所对应的词义基本甚或完全相同;还有一部分多音字的异读所对应的词义,照字典的释义看似乎有些分别,但这些分别毋宁说是某些学者在“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种潜意识影响下牵强附会地弄出来的。
掌握多音字的不同读音确实很难。我经常听见播音员亦不能将多音字读正确(如果以字典为准的话),更何况普通民众了。我们既然要大力推广普通话,就可以而且应当将一部分由方音造成的而意义区分很小的多音字还原为单音字。换句话说,不仅汉字的笔划可以简化,汉字的读音又何尝不能“简化”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50805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