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博文细分类:期刊杂谈1
2025-8-25 06:38
阅读:974

博文细分类:期刊杂谈1

武夷山

 

1..科技期刊在数字化时代的两难处境(2003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454.html

元内容指的是向数字化过渡时学术期刊特有的信息管理方面的问题,如,什么叫首次发表?数字期刊的哪一版本可作为入档的最终文本?读者对互连性的要求怎么满足?非纸质环境中如何管理引文?

作者是很重视发表优先权的。为满足这种心理,好些期刊的电子版比印刷版要早一两个月推出,但这样做的代价是容易出错。在出印刷版时,往往纠正了有关错误。另外,电子版的某些内容是印刷版不具备的,因为它们印不出来。既然期刊是“科学的备忘录”,那么,就要确定何种版本是入档的最终版本。对于这个问题,科学界尚无一致意见,但目前的做法是倾向于印刷版。这种情形能保持多久,该不该保持,就不好说了。

由于电子预印本交流方式的盛行,也使首次发表的概念模糊了。以向预印本数据库提交预印本的日期为准呢?还是以期刊编辑部收到“手稿”的日期为准?学术界也没有一致的意见。但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应以论文经过同行评议认可后首次问世(无论是印刷版还是电子版)的日期作为首次发表日期。

 

2. 应提倡什么样的文献利用效益观?(200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6670.html

有句话说得好:阳光底下无新鲜事。前人从来没有进行过研究、从来没有作出若干有价值的思考的领域或主题是极少的,只是今人不一定知道罢了。因此,重视文献的价值,透彻了解前人做了什么,有哪些经验教训,对科研非常重要。到底要追溯到多早的文献,在文献查询开始之前谁也说不清楚。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研究员王鸿飞前不久在其博客上说,有一次,他觉得他的研究生测量到的一个单分子膜的界面相图和人们通常理解的不太一样。于是这个学生要再重复几次实验看看是不是做错了。王鸿飞则说,还是先查一查文献或教科书上有没有类似的测量。于是,他们花了10分钟在一本1966年出版的专著上找到了答案。接着,他们又找到了那本专著所引用数据的原始文献,那是1942年的一篇《美国化学会志》上的文章,其中报道了相关的特殊现象,并且对其原因提供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推测。最有意思的是,王鸿飞和学生们的数据正好为那些猜测提供了更多证据。王鸿飞感慨地说:“依靠前人的文献,不一会儿就解决了上面的问题,还有新发现,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实验。这说明学术研究是极具传承性的事业,任何一个研究者要取得好的进展,都不能是一个人在战斗。”也许很多人认为,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几年前的成果恐怕很快就过时了。而上述事例表明,只要善于利用,几十年前的文献仍有价值。我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是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成员单位之一)总馆所在。多年来,有很多科研人员特意到这里来查阅早期的文献,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的文献。他们深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文献不在新,有启发就行。

现在,大家都很注意用论文被引用数据来反映论文作者的水平,反映论文的价值,进而反映登载论文的期刊的价值。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千万不能忽视文献“睡美人”现象。最典型的例子是,L J Romuns发表于1986年《物理学快报》上的关于超引力的论文,到1995年才被《物理评论快报》所引用,随后出现引用高峰。如果我们在文献收藏上短视的话,等“睡美人”文献苏醒之时,恐怕已经找不到这些文献了。

应当承认,在文献收藏管理方面的短视行为在国内图书情报机构还较普遍地存在着,部分原因是,某些领导在考察图书情报机构的业绩时太看重近期的数据。既然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突出自主创新的地位,就必须有坚实的科技文献战略保障。否则,这些宏伟蓝图就难以实现。在建立科技文献战略保障的过程中,对于文献的价值和文献利用效益,一定要从长计议!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9895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