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后常态科学与伦理学
2025-8-13 06:15
阅读:633

后常态科学与伦理学

武夷山

 

Futures(未来学)杂志网站2025年8月5日发表了“社评:后常态科学与伦理学之反思”(Editorial: Reflections on Post-normal Science and Ethics)。社评的两位作者是丹麦奥尔堡大学可持续发展和规划系的副教授Tom Børsen和比利时根特大学科技元勘专业的业余讲师 Gaston Meskens。请DS全文翻译了此文的结论部分,我修改。DS有时候不是在翻译,而是概括原文的含义,补充新的文献信息。对于这些问题,我没有办法再花时间重新翻译,只能认可了,只要其概括和补充的基本意思是对的。

 

结论:伦理学与后常态科学 本期关于后常态科学(PNS)与伦理学的特刊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所有理论和实践研究均表明,伦理学并非可选项,而是PNS的核心构成要素。面对后常态情境的标志性特征——不确定性、复杂性、价值冲突和紧迫决策,PNS明确要求知识生产过程具备包容性、反思性、透明性和价值敏感性。

PNS不将伦理学与科学割裂,而是承认,知识如何生产、纳入何种声音、如何做出决策,这些都是具有深刻伦理内涵的议题。PNS中的伦理学本质上关乎促进认知正义、责任共担和民主合法性。

理论层面呈现三个关键洞见:

1.   伦理学是PNS的基础,因为后常态情境中的科学知识必须同时满足认知可靠性与伦理正当性。这种双重要求意味着科学可信度不仅依赖学术和技术准确性,更需兼顾公平性、包容性和社会问责。

2.   作为PNS另一标志的扩展同行共同体(EPCs),既是提升知识质量的实践机制,更是纠正认知不公的伦理空间。这里所说的不公包括证言不公(忽视民众的知识)、诠释不公(由于民众缺乏表达其体验的工具)和贡献不公(排斥非主流认知方式)。

3.   科学与价值观深度交织,PNS不追求价值中立的客观性,而是承认,价值负载的科学能更诚实地应对复杂的社会挑战。如Giampietro提出的生物符号学视角强调,决策是规则与价值、技术与制度、情感与文化间的持续协商。

实践层面,伦理学必须被践行而非仅停留于理论。伦理对话、参与式工作坊和利益相关者包容的技术评估等形式,能有效呈现多元价值并促进实质性参与。此类过程可建立信任、增进理解,并为政策制定生成更具合法性和可操作性的知识。

伦理反思还能增强科学咨询意见的社会相关性与合法。若缺乏包容性的参与过程,科学咨询建议可能会脱离决策影响对象的现实需求。只有兼顾技术可信度与社会道德可接受性,才能回答“技术是否有效”之外的更深层问题:“它是否公正或可取”。

最后,PNS的伦理维度对教育具有启示。培养学生围绕价值、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进行批判性思考,能使其以反思和负责任的方式应对现实问题。将伦理意识融入教育,才能培育出能应对后常态挑战的未来公民。

后常态科学本质上是伦理工程。它将科学目标从单纯寻求正确答案,转向在确定性不可得而价值至关重要的情境下,做出集体性的、公正的且反思性的决策。PNS中的伦理学要探讨的是,我们如何与不确定性共存,这不仅是知识质量的保障,更是文明存续的必需。

 

相关阅读

后常态视角下的科学,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340242.html

“后常态”科学的时代与“非增长”,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23020.html

后常态科学挑战需扩展同行共同体,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46772.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9745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