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地外语言学研究有何价值?
2025-7-28 06:18
阅读:1151

地外语言学研究有何价值?

武夷山

 

Aeon杂志前不久发表Eli K. P. William的文章The grammar of a god-ocean(海洋神明的语法)。原文见

https://aeon.co/essays/is-it-time-to-chart-a-new-path-for-xenolinguistics-through-sci-fi

 

Eli K. P. William是居住在日本东京附近的小说家兼文学翻译家,其代表作《禧年三部曲》(The Jubilee Cycle)以反乌托邦的未来东京为背景。他还将细川弘雄的小说《人》译为英文(2020年)。此外,他还担任某日本知名游戏公司的双语故事顾问。

    我请DS将此文的最后三段话译为中文,我做修改。译文如下:

 

要让地外语言学充分释放这一潜力,研究人员和科幻创作者都必须摒弃长久以来困扰着地外文明探索(SETI)与科幻文学的“拟人化”倾向。公元前6世纪哲学家色诺芬尼就指出,希腊神话中诸神的行为皆模仿人类,自此之后,人类将自身特质投射到外界的倾向便屡遭批判。正如哲学家大卫·休谟在《宗教的自然史》(1757年)中所言:“人类普遍倾向于将所有存在想象成自身模样,并将自身属性强加于万物。”

我们可以通过承认自己对地外生命一无所知来对抗这种倾向。由于与地外生命交流的媒介(与地外生命交流需要媒介,这是地外语言学的基本前提)无法被明确界定,最合理的做法便是:假设地外有这么一种存在物,其与人类的差异说不清楚。换言之,摆脱拟人化偏见的地外语言学将指向一个语言异质性无限的谱系。一旦挣脱拟人化的桎梏,地外语言学的精髓便显现为一种开放的姿态:随时准备接收或发起与任何可能的“他者”的对话——无论是神明般的海洋,超越时空的七肢怪,还是小说《月球》中的月球人。

然而,在等待星际信号(或许徒劳)的同时,地外语言学更迫切的价值近在咫尺。通过回归其思辨本源,这门研究地外生命语言的科学提供了一种可能:以想象力摧毁人类与其他地球生物之间的人为壁垒。我们所在的世界上,算法将人们囚禁于狭隘部落主义不能自拔,民粹主义与假新闻煽动着仇外民族主义,对其他物种蒙受的苦难之漠视维系着工厂化养殖,延续着人类活动造成的物种大灭绝。通过接受(哪怕是抽象地)所有不同程度的他者性,也能拓展我们的包容边界,恢复对异质生命的欣赏——地球上早已存在异质生命啊,并非只有外星才存在异质生命。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9545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