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李元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武夷山
2025年6月30日上午,中国科普研究所举办了“李元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座谈会通知里是这样评价李元先生的:
“今年6月,我所离休干部、著名天文科普作家李元先生诞辰100周年。李元毕生致力天文科普工作,曾为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是我国最早因科普成就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小行星的学者之一,在国内外科普界享有很高声誉。”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张利洁主持会议。首先,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庞晓东致辞,然后播放了李元先生纪念视频,接着是李元先生的小女儿李星玉代表其哥哥姐姐发言。再下面,先后发言的是:
卞毓麟 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科技出版专家。他特地从上海赶来参会。
葛永良 天文学家,紫金山天文台原科普部部长
郭霞 北京天文馆高级工程师
李大光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李良 《天文爱好者》原副编审
孟凡刚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
潘涛 金城出版社原总编。他也是专程从上海赶来参会。
石顺科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原秘书长
王洪波 中华读书报副总编辑
武夷山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
尹传红 《科普时报》社长
喻京川 北京天文馆画家,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
我的发言内容大致如下:
在我心目中,李元老师热情、爽朗、率真,与他打交道,完全没有与老前辈接触易于产生的拘束感。我在2001年10月30日《中国科学报》上发表短文《我收藏的卡尔·萨根的五本著作》,以纪念萨根逝世5周年。李老师读到了此文,后来他见到我时对我说:“武夷山,你才有5本萨根的书啊?太少了!我有好多萨根的著作,下一回我送你几本!”
我长期从事文献计量学研究,今天想提供一些相关数据,以间接反映李元老师著作的影响力。
我请中国农业大学的朋友在该校图书馆订购的“读秀”数据库上检索了李元著作的馆藏、被引情况(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2025年6月19日提供检索结果,本人整理) :
一、原创著作
1.到宇宙去旅行,收藏 447馆次,被引29
(少儿科普图书,2003年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
“馆次”是我杜撰的一个词。我们常说,博物馆参观总人次是多少,不说总人数,因为总可能有些人是多次参观一个博物馆的。同理,当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如《到宇宙去旅行》在湖北科技出版社、辽宁少儿出版社、中国盲人出版社等均有出版)都被一些图书馆收藏时,我就不说这本书被多少图书馆收藏,而说该书的收藏量有多少“馆次”。
2. 通往宇宙的窗口,收藏馆 266家
3. 拥抱壮美宇宙:李元科普作品自选集,收藏馆249家,被引1
4. 访美见闻,收藏馆 207家 被引3
5. 太空追星,收藏馆 149家
6. 天文学的明天,收藏馆143家
7. 漫步趣味星空,收藏馆 115家 ,被引1
8. 宇宙博物馆,收藏馆 65家, 被引11
9.飞上太空看星星,收藏馆 52家,被引2
10. e时代N个为什么·天文(该丛书200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收藏馆 49家,被引3
11.点击宇宙,收藏馆 12家
12. 亲近月球,收藏馆 5家
二、翻译、编译作品
1. 诺顿星图手册, 收藏馆 276家, 被引4
2. 剑桥天文爱好者指南, 收藏馆 124家
3. DK地球大百科,收藏馆 88家
4. 弗拉马里翁(上、下),李元校译配图,收藏 32馆次(博主:上下册是分别编目入藏的,放在一起统计,就得说“馆次”了。根据“读秀”数据库,该书上册被14家图书馆收藏,下册被18家图书馆收藏,二者不一致)。
《到宇宙去旅行》的不同版本总收藏量达到447馆次,这是什么概念?作为对比,我们来看另一个数据:我1987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译著《人工科学》(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A.西蒙,他不仅是经济学家,更是计算机科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等等,名气很大,因此他的著作的译本易于被较多的图书馆收藏)被426家图书馆收藏,是我个人著作、译著中被收藏次数最多的。但这个数字仍比不上李元老师的《到宇宙去旅行》447馆次的收藏量!
另外,我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李元老师作为第一作者或唯一作者发表过56篇期刊文章,其中下载次数超过100次的有三篇:
中国天文馆事业的回顾和展望,科普研究,2008年8期,下载218次
“哈勃”天梯邮票说明,天文爱好者,2001年1期,下载115次
观象授时五千年——“中国天文史”巨型陶瓷壁画简介,天文爱好者,1994年1期,下载102次。
以下这段话不是我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内容,是开完会后补充的。
考虑到李元老师曾用名“李杬”,那么只搜索“李元”的作品就不完整了。在中国知网上搜索“李杬”作为第一作者或唯一作者发表的文章,共查到36篇。其中最早的几篇是发表在《科学大众》1949年第1期上的3篇文章:“五六七月天象(1949)”“五月星座”和“六月星座”。
相关阅读
李元本黎元,黎元不简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469610.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9185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