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博文细分类:情报学杂谈2
2025-5-11 07:17
阅读:361

博文细分类:情报学杂谈2

武夷山

 

4. 用“广快精准特”指导信息增值服务(200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4472.html

信息增值服务对于情报研究人员个人的要求:

 

情报研究不简单,

练出绝招吃遍天。

分散信息我聚拢,

及时提供不拖延。

万物浓缩成精品,

判断准确方周全。

当今社会谁能耐?

正是我辈信息员。

 

信息增值服务对于信息机构的要求:

 

人无我有是绝招,

组织定位最重要。

漫天撒网搜信息,

机构记忆须牢靠。

精选信息少即多,

深度加工很有效。

去伪存真是难题,

相期努力路途遥。

 

5. 无之为用与情服服务(1993)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5145.html

无之功用可谓广矣。中国画讲究“留白”,这留下的白就是无,不加色,不着墨,但无限幽远、无比空灵的意境往往就来自这一空白。在柯南.道尔创作的一篇侦探小说中,神探福尔摩斯正是以一条名叫斯台普谷的猎犬没有吠叫(无)这一线索入手,条分缕析,终于解开了一大疑案。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吉有一首惊世骇俗的作品题为“4'33"(四分三十三秒)”,演出时,他静静地坐在钢琴边一动不动地足足有四分又三十三秒,之后,就算是演奏完了作品。原来,这四分三十三秒正好是273秒,而273这个数刚好是绝对零度的数值(-273℃)。(博主今注:百度词条“4分33秒”迄今仍未解释为何是这个时长而不是别的时长。)在绝对零度,分子不再运动,世界呈现一片死寂。然而在约翰.凯吉端坐琴前木然不动的273秒中,听众有的在咳嗽,有的坐立不安。可见,并不存在根本未被填充的空间,并不存在彻底的寂静,并不存在绝对的无。这便是作曲家的寓意。

“无”是无所不在的,而不注意“无”,就可能犯认识上的错误。就拿我们情报服务工作来说吧,在文献购置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我国许多图书情报部门不得不每年减少订购刊种。削减哪些刊物呢?有些单位想根据读者需求做决定,这是很好的指导思想。不过他们是用文献复制来反映读者需求的。那么,如果有些读者经常浏览一些期刊,发现它们很有参考价值,但只做读书笔记而从未复印过其上的文章,则这些期刊就可能被当作使用率低的刊种而被归入停止征订之列。显然,这样的决策不甚稳妥。真正要满足读者需求,我们还应问:读者中有多大比例找到了相关文献并加以复制?有多少人是充满希望而来、垂头丧气而归的?有多少人寻找的刊物是本单位现未收藏而应当考虑收藏的?等等。同理,如果一家公共图书情报机构想进行深入的读者调查,仅仅以上门阅览的读者为对象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设法了解:还有哪些潜在读者?他们是否意识到了本单位的存在?如果意识到了,他们为什么从不登门?有哪些人过去曾光顾过本单位,现在不再是读者了?为什么他们不再返回?等等。

 

相关阅读

博文细分类:情报学杂谈1,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478571.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8521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